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2016成都艺术展众声喧哗中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17-01-19  更新时间:2017-01-19  作者:  点击次数:4628

2016年国庆节,成都市民在蓝顶美术馆新馆欣赏“蓝顶艺术节”主题展


 

  18日,去年底开幕的“四川省第八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结束,为四川美术馆过去一年的展览画上句号。2016年全年,四川美术馆的展览日程表排得很满,共举办各类展览30余场,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书法、摄影等类别。

  这也是2016年成都艺术展的缩影。同一天同时开幕三四场展览,并不是什么稀奇事。美术馆和画廊持续办展,商场等空间抱着不同目的做起了艺术展。“众声喧哗”中,“真金”与“泥沙”混杂,艺术爱好者还得有明辨好坏的火眼金睛。

  A坚守

  目光瞄向“未来”,要的就是“特色”

  四川美术馆青年策展人冯石,最近刚结束“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从纽约返回成都。2016年,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便是参与策划“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推动150多位西南地区青年版画家的近作亮相四川美术馆。

  四川版画的“江湖地位”由来已久,从抗战时期至今,一直聚集着众多高水平版画家。1992年,我国首个专门从事版画收藏、研究、展览的博物馆——神州版画博物馆落户成都,如今已收藏近8000幅作品,成为亚洲版画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我们的定位是以版画为主线。”2015年四川美术馆新馆开馆之初,馆长梁时民便定下目标:继续通过展览、收藏等方式巩固四川版画的优势。

  除了在三楼常设版画展厅,四川美术馆2016年还举办了“开路50年——其加达瓦艺术作品巡回展·成都”,以及针对劳动节推出的“匠人精神与时代脉搏”馆藏精品版画特展。“下一步,应该继续让版画藏品通过展览‘活起来’,推动四川乃至西南版画创作发展。”冯石说。

  不少画廊同样在展览中坚守自身特色。2011年创办的那特画廊,开业之初便定位青年艺术家,2016年的4场艺术展走的依然是青春路线:举办个展的张亚、张钊瀛都出生于1988;群展“现实虚像”中,马海蛟、吴鼎、徐跋骋、叶甫纳4人也都是“80后”。

  作为艺术学者吕澎之女,那特画廊负责人吕婧表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面貌,我毕竟是‘80后’,还是希望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推进新兴艺术家的成长。”

  英盟当代艺术馆三大“展览品牌”继续青睐青年人:“蝶变”展示版画毕业生成果,“后来”推广全国青年艺术家,“素问”致力于将当代名家作品送进高校。“《论语》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馆长唐红萍说。

  B转型

  摸着石头过河,有困境也有突破

  2016年,已经举办3届的成都蓝顶艺术节有点“撑不住”了。由于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蓝顶艺术节一度考虑暂时“停办”。巧合的是,演员李亚鹏、艺术家叶永青共同发起的“COART在路上”成都站活动,选在国庆期间落地蓝顶艺术区,蓝顶艺术节这才借势举行。

  回顾2013年到2015年的三届蓝顶艺术节,无不以策划精巧的主题展,以及丰富的配套展览著称。例如2015年的主题展“绘画札记”,不仅呈现了全国各地近20位艺术家的作品,还通过图文、影像、实物等展示了创作思路和过程。

  “COART在路上”加入后,蓝顶艺术节内容看似更加丰富,二者的“气质”却互相排斥:前者主打创意市集、街头表演,热闹非凡;后者以艺术展览、工作室开放等为主线,趋于安静。艺术批评家陈默就有些郁闷:“大家逛完市集,看了表演,估计就没人去看展览了。”

  近年来,成都不少艺术机构都在转型,“奇怪”的展览屡有出现。2015年下半年,成都当代美术馆与高新区IT企业合作,接连推出“数字艺术背后的故事”和“空中楼阁”两场展览。由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过于生硬,竟有艺术自媒体评论“提前预订了年度最差展览”。

  2016年,馆方采取了相对“柔和”的策略。“我们希望呈现的并不是科技,而是艺术家如何借此传达理念。”执行馆长蓝庆伟介绍,2016年的“稻粱谋”“行走-曾家寨子”“光的皴法”等展览,其实都有科技手段介入。“行走-曾家寨子”中,艺术家杨千利用运动类手机APP,在母亲的故乡、成都市青白江区曾家寨子走出一棵树的轮廓,用霓虹灯管组装成相应的形状铺设在展厅中,以代表家族的繁衍生息。董健个展“光的皴法”中,霓虹灯装置《光》也意在反思当下。

  C争议

  捆绑“商业”,展览难免“掺假水”?

  “成都跨界展览的良心之作,现场的声色气韵和空间运用都达到最佳状态,细节注重得‘令人发指’。”15日,艺术记者傅晓霞在朋友圈发文,极力称赞一场名为“浮生一席间”的展览。所谓“展厅”,其实是成都龙泉驿区一间主打“茶空间”的生活馆。油画家王崇学的作品与现场家具巧妙结合,营造出雅致的艺术氛围。生活馆的创始人、摄影家金平坦陈,最终目的是“卖画”和“卖家具”。为此,早在20165月开业之初,金平就在这里展出了自己的“榕树下”系列摄影作品。

  艺术展览走进商业空间,2016年的成都似乎特别多见:商场、售楼部、私人会所……都能成为展厅。可惜争议者多,叫好者少。IFS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大悦城的“霓虹艺术季:日本当代艺术大师展”,就因缺少“原作”而饱受“圈钱”质疑。

  “印象莫奈”400多幅作品均为投影,仅有的几件复制品也只是平面印刷品。成都某艺术公众号负责人吴抗洋认为,油画作品本身颜色丰富多变,尤其是莫奈所属的印象派,只有看原作才能领略其神韵。在数米高的墙面上投影,既无法表现原作的笔触,在色彩上也会过于单一。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复制品的还原性越来越高,但与原作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尤其是油画的材料、笔触之美,未必能用科技手段解决。”他说,此次展览上百元的票价,等同于2015年上海举办的莫奈原作展票价,这样未必合适。

  而在“霓虹艺术季”展览中,艺术家签名的原作复制品,成为参展作品的绝对主流。用胶带将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贴在墙上,更是众人吐槽的焦点。

  对此主办方负责人解释,由于展览成本较高,光是展墙搭建就花了近13万元,因此场地、灯光、布展等有所欠缺。“我们是盈利性质的展览,专业场馆当然有它的优势,但是人流量比不上商场。何况,我们本来也不需要大众用很严肃的态度来看这个展览,玩儿的感觉比较重要。”


上一篇: 和制造业互动,运作吉林10大系列会展项目你或有机会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