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09-07-06  更新时间:2009-07-06  作者:许传宏  点击次数:15585

【内容摘要】

论文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概念以及学科建设的内涵出发,梳理了会展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指出了会展学科建设的道路虽然曲折或者说漫长,但是,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会展教育将日趋成熟,会展学科终究会有它应有的地位。本文对于会展学科建设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科门类  学术梯队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会展学科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的概念

学科,在英语里称之为“discipline”。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熏陶等。在我国,《辞海》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对知识进行划分的一种单位。

目前所讨论的学科建设依据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6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种二级学科(学科专业)。这是我国现行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依据。

其二,是1998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了11个学科门类(无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战略性建设,它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是学校上质量、上水平的关键。学科又是高等学校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是出高质量人才、高水平成果的基地,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办一流学校,上一流学科,抓好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所谓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它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理解学科建设的概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学科主体是指担负学科发展职责的某种社会机构或组织。学科主体是多元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都可以成为学科主体。

二是学科发展既指学科的分化,又指学科的综合。

三是学科水平的提高既指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又指学科某一方向、领域或方面水平的提高。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从内涵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术方向

一个学科,应当依据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确立几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学术方向。

2.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造就和形成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或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3.人才培养

包括围绕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以及继续教育等各种层次的教育。

4.科学研究

包括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数量以及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获奖层次、数量,科研论文、专著发表的数量、档次以及国际国内重要文献检索情况等。

5.基本条件

学科基本条件建设主要是指实验室、文献资料、信息网络等学科硬件条件建设和包括学科建设管理、学术氛围等软件条件建设。

三、会展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会展学科的门类设置

目前,国内由于一批学者的力倡,建立会展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俞华先生不仅提出了会展学科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会展基础学科、会展应用学科、会展专题学科),而且,对会展新学科的形成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也有较为详细地描述。无疑,这将大大地推进会展学科的诞生。

不过,据教高函[2004]3号与教高函[2005]7号文件所载,目前含有“会展”专业方向的,只有挂靠在公共管理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 (学科专业方向代码为110311)以及挂靠在艺术门类的“会展艺术与技术”(学科专业方向代码为050427)。尚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是会展学科发展的不利因素。

从国内会展专业(方向)实际设置来看,专业开设基础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在原国际贸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该校1980年就开设了对外贸易专业,是浙江省最早开设外贸专业的学校)、树人大学、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外经贸学院等等。

在原旅游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广州大学、东华大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

在原艺术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

在原外语类专业基础上或直接从会展类专业起步。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等。

此外,还有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传播学院的都有,怎一个“乱”字了得。

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会展学在国外如德国是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下的。在美国学术界甚至没有“会展业”的说法。这可以说是会展学科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

因而,规范会展学科的门类,尽快取得权威部门的认可,是会展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2.会展学科学术梯队的形成

确立会展学科方向和造就、形成会展学术梯队是紧密相连的。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学科组织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争创一流,它必须作出选择。会展的学科方向从大类上看可以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从目前会展学科学术梯队的现状来看,人员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会展从业人员等部分组成。会展学科的学术梯队中存在着知识结构上的偏差,即学院派人员普遍缺乏会展“应用性”方面的经验;会展从业人员又显得太“实务”理论不足。

会展学科建设呼唤理论与应用融会贯通的学科带头人。

3.会展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从质的角度来说,需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功底,而且专业基础扎实的各个层面(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合格会展人才;从量的方面说,会展人才的培养数量能与市场接轨(包括国际市场),充分满足会展市场的对人才需求。

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尽人意,由于学科概念不清、专业定位不明、师资队伍欠缺、教学条件有限等诸多原因,目前会展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各地各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差异巨大,在教学组织上,“专业课程+会展类课程模块”的做法颇多。会展类课程多的院校可以开到15门左右,少的却只开1-2门。就学生而言,虽然大家学的都是会展方向,但是实际对会展专业的了解和接触差距会很大。

4.会展学科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学科的树立,应当有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独特的学术特色,开创性的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思想,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课题和丰富的学术成果为支持。

显然,会展学科的理论基础还较薄弱,如会展史学、会展社会学、会展文化学、会展心理学等目前基本还是空白。从会展学科的应用性特色来看,包括:会展信息学(会展信息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会展传播学(传播学、信息传播学、大众传播)、会展管理学(会展营销管理、会展服务承包商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后勤管理、会展场馆管理、会展风险管理、会展融资管理、会展预算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会展经济、会展旅游、会展策划(展览策划、大型会议策划、体育运动会策划、大型文艺晚会策划)、展示设计、会展广告、会展建筑(会展场馆建设规划、建筑设计)、会展政策法规、会展环境、会展美学、会展物流、会展营销、会展文艺、会展文秘、会展安全、会展口岸管理、会展统计、会展外语等方面的理论建设还属于初创阶段。

从研究方法来看,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由于会展现象的复杂性,需进行多学科的研究,目前,关于会展学科研究方法尚缺乏深入探讨,会展及其分支学科在研究方法尚存在简单化地照搬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尚没有依据会展问题的特殊性对其它学科研究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加工或改造,并由此构成方法系统,形成会展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另外,项目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学科建设的得力抓手。通过争取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的科研项目,不仅可以获得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能较好地促进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建设。

可以说,会展学科获得重大立项的项目以及获得较高层次成果奖的数量还不多,而且,将会展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5.会展专业建设的达标

会展专业建设的内涵与主要评价指标有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在具体的建设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不断实践、优化与凝练。

1)专业规划

在专业建设中,不仅要考虑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内外同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科专业总的发展方向,在给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切忌盲目求新、求热的偏向,忽视了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脱离了本校的优势学科,建立起缺乏相关优势学科支撑的势单力薄的专业。这种做法显然对会展专业建设及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会展专业建设规划要科学、合理,措施得力,能有效指导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能满足社会需求。

2)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队伍的建设。没有一流的队伍,就没有一流的专业,而学科带头人又是学术队伍的领头羊,是关键之关键。

会展专业建设要求有系统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任教师能满足教学要求。会展教育资源需要整合。在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的同时,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应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解决师资队伍不足与偏软的问题。

3)教学条件

会展实验、实训专用教室配备完善,有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要求。图书资料完备,专业建设经费使用合理。

4)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要求。选用优秀教材,有教材建设规划。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环节安排规范、合理。

以教材建设为例,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会展教材不下百种,但真正有质量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尚不多见。

事实上,就教材而言,一套优秀教材的出版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会展院校、专家学者、出版社等多方努力的结果,来不得半点虚假浮躁与急功近利。

5)教学管理

教学文件齐全、规范,日常管理有序、到位,各项教学活动安排及时周密,质量监控到位。

6)教学效果

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较高,学风良好,基本理论、技能扎实;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高,就业情况良好。

总之,加强会展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树立正确的会展人才培养质量观,不断整合会展学术队伍,提升会展学科科研水平,切实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是会展学科创建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会展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

从高等教育学科在我国新时期的创建和发展来看,虽然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借鉴和吸收了国外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但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立足于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去进行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会展学科体系的建设必须进一步把对国外会展教育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吸收工作与中国化过程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实际去引进、借鉴和创新。

有学者提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特色”的理论对会展学科的建立很有借鉴意义:

所谓“国际化视野”即在发展我国会展教育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到会展教育的国际交流环境中去,形成国际化视野,融入国际化理念、拥有国际化人才、运用国际化方法、实施国际化管理。从而能够使得会展教育获得新的时空观,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是会展教育发展的趋势。

“本土化特色”则强调的是理念的特色化操作,是指外来会展教育的理念要经历与我国会展文化的吸收或冲突直到部分融合、趋同,是使国际先进的会展经验与我国会展教育实际情况发生融合以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的过程。成功的会展教育体系都应该是本土的,同时也就是民族的、传统的和现实的,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的本土化。

例如,德国的“双元”模式以及美国的“多元多层次化”模式都符合其国家会展业的实际情况,对其国家的会展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成为其它国家模仿的成功典范,我国应该在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展业实际情况,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教育模式,以促进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会展行业的实践性很强,要使会展专业的学生踏入工作岗位能够适应会展企业要求,会展教育模式要强调实践环节,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是行业所期待和欢迎的。

我国会展教育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认证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速会展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时,在大力推动会展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倡导会展教育的本土化,即在吸收发达国家会展教育的成功经验而获得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会展教育体系。

会展学科建设的道路虽然曲折或者说漫长,但是,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会展教育将日趋成熟,有理由相信,会展学科终究会有它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俞华.会展学应属信息科学分支--探析会展学学科定位.中国会展,2003年第17

2.俞华.试论会展学学科体系构成.中国会展,2003年第18

3.李朝鲜.关于学科建设的思考.北京教育,2004年第4

4.张宁生.论学科建设.石油教育,2001年第1

5.储祥银.会展人才培养之我见.中国展览,2004年第1

6.张健康.德国会展教育体系考察与思考.中国会展,2004年第17

7.王春雷.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会展,2005年第15

8.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作者简介】

许传宏,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上一篇: 国际会展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与特点
下一篇: 会展学诞生的条件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