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变革领域与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09-07-06  更新时间:2009-07-06  作者:马勇 吴娟子  点击次数:15573

【内容摘要】

目前亚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会展教育作为为会展业发展培育核心支撑人才的关键所在,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大关注热点。本文从亚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对会展人才在知识模块、心理素质、创新能力、价值创造等方面所提出的四大新要求出发,在此基础之上,认为会展教育应相应地从办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手段、教学配套设施等六大领域进行变革,以适应目前亚太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多角度出发对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会展教育   变革领域   前景展望

 

目前,亚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态势,但会展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相对匮乏又是会展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亚太地区会展教育采取何种方式,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种层次的会展人才,以适应当前会展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为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当务之急。然而,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面向行业的需求,进而相应地在会展教育的某些领域进行变革,形成一个能够与行业发展密切结合紧密的会展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亚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进入另一个高度。

一、亚太地区会展业发展对会展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1、知识模块——拥有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相关知识为支撑的塔形知识结构

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因此,它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展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应具备其他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在知识理论素养上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即以会展理论知识为基础、管理学及经济学的知识为支撑、技术及艺术知识为辅助,分别对应塔顶、塔中、塔底的一个金字塔层级结构,其中会展理论知识主要是指掌握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会展相关法规,把握会展业发展的规律,熟悉会展操办的一般程序和相关事项;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一般是指策划、管理、组织、营销、公关、广告等相关知识;技术及艺术知识是指把握现代高科技在会展业中的应用,展台设计、展台特装等等,另外,在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的驱动下,外语能力已成为会展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

2、心理素质——具备以职业素质为主导、身心素质为辅助的良好综合素质

会展业被誉为城市的面包,是一个投资回报非常丰厚的行业,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风险行业”和“脆弱行业”,主要表现在兴建会展场馆投入高、资金回收期长、运作周期较长,各种风险及不可抵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展会的举办过程中,多方参与及合作使得整个工作显得繁重、复杂。而这些从客观上要求会展人才必须能够将会展的各种活动统筹规划,为会展的顺利举行做足准备工作,并在展会的举办过程中,能够团结合作、组织协调各项工作,并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整个会展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另外,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对会展人才的另一项素质要求,会展在筹备阶段及后来的举办过程中,涉及到与多方的合作和交流,工作量大、工作压力重,没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是无法顺利完成这一工作的,换言之,只有那些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较好的人才能胜任会展行业的工作。

3、创新能力——具有以创新精神为前提、创新才干为基础的卓越创新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特别对于会展这样一个用来展现各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体现时代特色的平台而言,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参展商、参展者,创新是会展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核心支撑要素,但归根结底,会展的创新来源于会展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会展人才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才干,从会展的整体构思,到会展的主题策划,再到会展的整个布局,最后到会展的运作流程都以创新为指导理念,从各个方面对会展的外部环境进行创新,另外,会展人才还能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四个方面对会展的内部发展环境进行创新,使会展业能够不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4、价值创造——能够以价值甄别为基础、价值提升为目标的突出创造表现

会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集散地,就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来实现利益主体各自的价值诉求,价值提升是各利益主体的最终追求目的。因而会展的专业人才要具备一种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价值创造不仅是体现在会展的自身发展的价值提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各方利益需求的满足,会展利益主体主要是指举办方、政府、参展商、参展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价值诉求既有共同的统一面,同时也有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因此,会展人才要能够甄别出利益主体各自不同的价值需求,以满足他们的价值需求为中心,在会展举办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实现这一目的,这些要求会展人才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对社会及行业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跟踪,并能对会展运营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

二、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六大变革领域

1、办学方式

从总体上来看,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开办多数滞后于会展业发展实践,且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变而来,理论教学色彩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发展脱轨,培养出来的会展人才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基于会展专业发展本身的特殊性,转变会展教育的办学方式是当前会展教育变革的突破口。首先,会展教育应该普遍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吸收、引进世界各大知名企业直接介入学院的教学过程,共同开办会展教育,为会展专业学生提供各种直接接近会展业发展实践的见习与实习课程;其次,在亚太地区的会展教育应该采取“校校合作模式”,打破国内及国界之间的行政区划隔阂,形成“大区域、大教育、大发展”的合作办学趋势,相互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模式及手段,包括先进的教材和课程,从整体上提升亚太地区会展教育专业课程水平,增强亚太地区会展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教学内容

会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会展教育内容影响着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和就业的质量,要实现亚太地区会展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变革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课本和实践,因此,课本和实践就是教学内容变革的两个主要切入点。首先,在教材的变革上,要实现教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选用教材,需要协调国外优秀教材、国内优秀教材,必读教材、选读教材之间的数量比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一是通过注重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会展实验室建设方面,建造一个仿真“会议中心”,既为校内实训提供场所,又可延伸为校内校外的一个展览中心,定期组织承办活动或会议。二是将较为典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中心拓展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以促进会展教育中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会展业迅猛发展和工作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压力、新要求,这是和其他专业相比最具挑战的地方。

3、教育模式

亚太地区各国会展业起步及发展的速度大不相同,使得各国院校的开设背景、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来说,各国尚未建立起与本国会展业发展十分匹配的会展教育体系,各国高校会展教育尚在摸索之中。国际上会展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德国和美国,在教育模式上分别采用“双元”模式和“多元多层次化”模式,都是符合其国家会展业的发展实践,对其国家的会展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成功典范。亚太地区会展业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因此,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目前要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大批量的会展实战性人才,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以满足目前会展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学历教育重在培养会展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理论研究型人才,推动行业的跨越性发展,从总体上形成综合性管理人才、技能性专业人才和辅助性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对于会展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而言,它是体现会展人才培养方向和行业发展需求之间是否匹配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建立符合本国会展业发展需求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亚太地区会展教育变革的又一关键性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亚太地区各国会展专业课程可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大的分类来具体确定每一类中的课程数量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可考虑设置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和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可考虑设置会展概论、会展组织与管理、服务管理、会展策划、会展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学、广告学等课程;在选修课方面,可考虑设置会展经济地理、国际商法、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然而,课程体系要根据各国会展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先从总体上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课程数量比例,然后再确定每一类中具体开课的课程类别以体现差异性,总之,各国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即培养的会展人才既具有一定的国际通用性,更要能满足本国会展业发展需要。

5、教学方式及手段

会展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会展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行业发展实践中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式及手段的运用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因此,采用灵活性高、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是会展教育变革的又一个重要领域。纵观国际上会展业发展相对较为领先的国家,如德国、美国,其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存在着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特征,除了运用较为传统的课堂讲授这一教学方式外,会展教育还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专题研究、课堂讨论、案例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同时教学手段也要相应地综合运用多媒体、幻灯、投影演示、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会展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配套设施

教学配套设施是体现现阶段专业教学整体水平的一个硬件性指标,特别对于会展业这样一个相对其他传统行业实践性更强的行业而言,要实现会展人才的培养能够与时俱进,能够与会展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教学配套设施是一个会展教育中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一个变革领域。然而,基于会展场馆建设投入大、施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等各种不利于在校内直接建设的因素限制,会展专业的部分大型教学配套设施需要采取一种“外包”的形式直接由会展企业提供,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在教学配套设施上的大笔资金投入和场馆建设后长期闲置所造成的各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会展行业发展实践直接接触的各种学习及锻炼机会,可利用大型展会活动举办的时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市场调研、专题研究、策划大赛等,切实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三、亚太地区会展教育发展的前景展望

1、会展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会展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发展尚不成熟,行业体系和行业规范的发展尚不健全,会展教育的主体较为单一化,基本上都是各大高校。然而,随着会展业发展的进一步成熟,会展行业界、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会展教育主体将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等组织将与高校一起共同担起会展教育的重任。虽然会展教育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它们之间各自的分工明确,没有交叉而引起的各种竞争。例如,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等是为会展从业人员提供技能性培训和在职培训,学员大多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毕业时颁发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而高等院校则是以学位教育为主,且一般只接受全日制学生,毕业时颁发学历证书。多元化的教育主体使会展教育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会展人才的培养效果更显著。总之,多元化的教育主体是符合行业发展特征的,同是也是未来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2、会展教育体系的层次化

从总体上来说,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发展层次不高,完整的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亚太地区各国发展的比较情况来看,会展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就各国家自身会展教育的发展来看,尚未有完整的会展教育体系建立起来。随着会展业在亚太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对各种学历层次会展人才的需求,促使会展教育体系必须重新进行调整和完善。完善会展教育体系,可形成从一般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以培养出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极大差异性的各个层次的会展人才,为会展行业的发展提供管理类、技术类、综合类人才;调整会展教育体系,对整个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协调好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之间的比例及各自在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实现优化会展教育整体体系的最终目的,并在实现会展教育体系优化的基础上,促使教育体系呈现出层次化的发展趋势。

3、会展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会展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客观上需要会展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要不断的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对会展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对会展业的发展实践进行有利的指导,因此,会展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就不宜拘泥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应多样化、灵活化、丰富化,首先,会展教育的时间安排应更加灵活,以便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除了四年制的学士学位教育和两年制的硕士学位教育外,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时间安排则更加灵活,针对刚进入会展行业、工作经验不多的人员进行初级入门培训,无学期要求,只要修满学校规定的课程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其次,会展高校教育还可以通过专业研讨会、书刊、VCD等方式为公众提供学习会展知识的机会,另外,还可通过远程教育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最后,高校还可定期邀请会展业界人士为学生做讲座,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接触会展业发展实践。总之,会展教育就是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实现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马勇,肖轶楠(2004).会展概论[M]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8171180

[2]马勇,肖轶楠(2005). 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 旅游科学. 2005(2), 75-78.

[3]刘德艳、董潘(2005). 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 国际搜索. 2005(11), 46-47.

[4]任国岩(2007).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4), 153-155.

[5]杨磊、徐若恃(2006). 论会展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J]. 法制与经济. 2006(1), 62-64.

 

【作者简介】

[1]马勇,教授,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

[2]吴娟子,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2005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 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
下一篇: 会展学诞生的条件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