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
发布时间:2009-07-06  更新时间:2009-07-06  作者:刘学莉 徐虹  点击次数:16269

【内容摘要】

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会展人才“质和“量上的缺口逐渐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快速前进的瓶颈,故此加快对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会展业人才的质和量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会展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展业“三位一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政府引导下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培训为辅助、以企业培养为核心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后本文还根据会展人才的漩涡型结构对其培养结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会展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结构

 

会展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是经济领域中集物流、人流、信息流于一体的交易中心和信息沟通渠道,是社会经济领域发展的助推器。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 在香港、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会展业影响大、规格高、投入时间长、消费能力强等特性,我国会展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大城市,会展业逐渐发展为其城市经济的一个“显业”。

我国会展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同时,会展服务供应链上却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会展业人才的供给上还存有明显的缺口,会展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还不高,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据上海师大旅游学院调查,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全市都未必能找到100个,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而作为以人才为核心的会展业,能否拥有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会展业人才往往是会展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会展业人才的缺口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快步前进的瓶颈,故此建立一套完备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会展业人才是我国当前会展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会展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会展业人才主要是会展业中掌握一定知识、具备一定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活动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其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会议组织者(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简称PCO)和目的地管理公司(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DMC),他们直接参与并负责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宣传公关、会展运作等工作,特别是PCO自始至终对会展活动的方方面面起着指导和控制作用;二是其它相关的人力资源,他们为会展活动提供其它各种辅助性的服务。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其对人才的素质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概括起来,会展业人才一般应具备的素质有如下几点:

1.专业知识。会展业人才作为一种社会知识型人才,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会展操办的一般流程和相关事项,具有策划、组织、营销、广告、公关、文案设计等相关知识,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法律和外语水平。此外,会展业人员还应掌握与会展主题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在举行专题会展时,还要了解其行业的动态和相关政策方针、市场状况。会展业涉及的专业十分广泛,有广告设计、国际贸易、外语外贸、物流、法律、保险、金融、经济管理、城市建筑、旅游、文化、交通、产品检测、卫生防疫、医疗等。合格的会展业人才需要综合塑造自身的知识结构。

2.心理素质。会展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会展主办方角度来看是一个“风险行业”,其运作周期较长,特别是一些大型会展活动,有的甚至需要四五年的准备时间,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其间很容易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受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夭折,故此也被称为“脆弱行业”,一旦举办不成功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会造成举办方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在操办会展活动中,会展从业人员的工作量一般较大,工作压力也很大,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难做好工作的。

3.人际交往能力。举办一个会展需要结识各行各业的人,故此需要会展业人才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只有善于和各种人沟通,才能把想法变成别人能理解和接受的行动,使整个会展活动处于良好运作状态。

4.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创新性,创新思维是发展的导向,创新技术是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是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会展业中,会展人才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会展活动的成功与否,主题策划和构思新颖的会展活动往往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更易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会展业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会展业人才只有将这些能力综合于一体才能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二、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会展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会展市场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国会展业人才的培养可走“三位一引导”的培养模式,即以政府为引导,在此基础上以会展企业为核心和培养方向、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培训为辅助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三者相结合培养会展人才。

               

      1  “三位一引导”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一)“三位一引导”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引导

政府引导主要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予以指导和监督,以保证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会展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政府的引导是会展人才培养的宏观背景和前提条件,有利于会展人才培养的协调和良性发展。政府在会展人才培养上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加强对社会会展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针对部分培训机构以假乱真或培训名不副实的现象,政府必须对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查和质量监督检查,以保证会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被培训人员的权益。此外,政府还需要对会展人才职业培训机构的结构层次予以指导,使初、中、高级培训机构配置合理,以避免会展人才培养的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2)予以会展人才培养一定的资金支持。会展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投入建设的方面,如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对会展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派人员到国外进行学习等,都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培养质量。

3)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会展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是对参与会展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和能力的认可,由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合制定会展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形成会展业从业人员的行业进入门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会展业人才的质量。

4)加强与国际的联系。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如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均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会展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并设有相应的机构如国际展览局(BIE)、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德国经济展览委员会(AUMA)等。我国可以政府为主出面与这些国家和机构联系合作,学习其在会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派人员前往学习等以提高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水平,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会展业人才培养体系。

2.   企业培养

会展企业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会展人才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能更迅速有效地得到锻炼,成为适合会展业需要的人才。会展企业在培养人才时应注意将内外部培养相结合。

1)内部培养。会展业人才流动性较强,会展企业一般不会花很大精力在其人才培养上,而往往采取“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方法,不仅耗费的时间价值大,而且效果也不明显。事实上,会展企业内部高素质的人才是其企业无形资产的核心,对会展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会展企业应以人才为主培养和谐的企业文化,通过内部培养和引导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

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会展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其总是随着外界经济文化、政策法规等的变化而发展,会展企业应密切注视当前形势的变化,根据会展行业和相关环境的变化调整其内部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水平。此外,企业还可以与高校、社会培训机构联合,一方面为其提供实践经验和机会并直接吸收其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可直接将企业内部人员输送到这些培养基地进行再深造和学习,进一步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会展业人才一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能够在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会展人才的主力军。在会展业发达国家,展览业从业人员71.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3.5%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资质是“本科学历+10年左右工作经验”。高校教育培养会展业人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

1)理论教育。我国高校在理论教育上可以适当借鉴国际会展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在课程开设上,根据当前我国对会展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和本校的培养重点、师资力量,参照其他会展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高等院校会展专业开设的课程来设置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课程体系,引进其相关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并根据市场和行业的变化发展,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更新教材。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座谈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通过邀请外国会展专业教授来校讲学,聘请国内资深人士参与教学扩大师资队伍,培养更符合会展业要求的高素质会展人才。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拓展其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业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一方面为会展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运用企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会展的实际操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4.   社会职业培训

社会职业培训是社会会展人才培养的拓展,通过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以使会展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化提高其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使有志于从事会展工作的非会展专业人才通过短期高效的学习进入到会展行业中来,缓解当前会展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在培养会展人才时应注意:

1)培训层次定位准确。不同层次会展人才的培养要求和规定各不相同。会展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师资力量对其培训层次进行定位,提供名副其实的培训服务,否则不但会损害被培训人利益,而且会对自身信誉产生不良影响。

2)与国际接轨、与实践结合。通过与国际著名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可及时了解到当前国际会展培训发展的状况,借鉴其先进培训经验以提高自身的培训质量;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三位一引导”相互间的关系

1.“三位” 和“一引导的关系

政府引导是企业培养、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三位”人才培养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三位”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反过来,高校、社会和企业间人才培养的良好实现又能增强政府在引导会展人才培养上的信心,使政府引导朝着更有力的方向发展。

2 “三位”内部的关系

会展企业是“三位”的核心,其决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和社会会展人才培训的方向,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只有根据会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才能培养出符合会展业需要的有用人才;高校教育是企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校教育使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会展企业和社会会展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空中楼阁;社会人才培养是会展人才培养的辅助力量,是对企业会展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可以为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血液,使其长久保持活力。会展企业培养、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三位”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其关系图如上),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三、会展业人才培养结构分析

会展活动的操办实质上是由专业会展人才发起并组织策划、其他会展从业人员参与执行、大众参与的由少数向多数、由内向外辐射的过程,其涉及的从业人员范围很广、数量较多,从会展活动内部组织策划、宣传、公关等人员到会展外部餐饮、宾馆接待人员,从会展活动的高级运营管理人员到基层服务人员等,会展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如图所示的漩涡状结构层次。

 

2  会展人才结构图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行整理             

 1.会展核心人才

旋涡型结构的核心是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这类人才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会展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会展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是会展活动操办的中心支柱,其具有的水平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会展水平的高低和会展的效果。

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一般需要的周期和时间较长,其不仅需要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要对国内外的行业状况、用户情况、市场需求等非常了解。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一般是难以胜任的。在会展业发达国家,会展经理资质是“本科学历+10年左右工作经验”,可见,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并非短期的培训所能完成,它需要通过高校教育、社会培训和企业实践三者相支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来实现,故此这类人才的数量一般较少。

2.     会展辅助性人才

旋涡型结构的中层是会展辅助人才,主要是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包括广告、法律咨询、物流、宣传、公文写作、公共关系会展空间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他们的工作是会展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故此对其专业化要求程度也更高。因此,在对该类人才进行培养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对更高,需要通过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在实践中深化提高。当然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会展人才也要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但专业能力在其能力结构中比例相对要高些。

3.     会展支持性人才

  旋涡型结构的外围即边缘部分是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金融投资、餐饮接待等人才,他们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作用。这类人才受会展活动的牵制力相对于前两类人才要弱些,他们除为会展活动提供服务外,也对社会其他人员和组织提供服务,而不以会展业为主业。但会展活动的顺利展开又离不开该类人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会展业中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数量一般较大,而其服务周期相对较短,故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以社会职业培训为主、以高校教育为辅。

会展业三种结构的人才之间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三者间可以相互转换。如会展业核心人才可从事于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的工作,反之后面两种人才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逐步深化为核心人才。会展业三类人才通过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共同为会展活动的顺利展开做贡献。

总之,我国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对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在政府引导下,将会展企业培养、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引导”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会展人才的结构层次对会展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和支柱性人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2002)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J].旅游学刊,2002(4)8.  

2.金辉.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J].旅游科学,20031):5-9.

3.王辉.会展业的区域经济条件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32.

4.高静、朱海森、陈娟.关于会展业的发展条件及其动力体系的初步探讨[J].旅游科学,20031):25.

5.陈向军..会展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5.

6.赵化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走向素质教育的宏观思路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19961):33.

7.施开良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2.

8.蒋金泉、曲华.传统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教育与职 2004(5).

9.雨桐.上海人才奇货可居 [N].文汇报,2004.3.31.

10.木丁. 国外展览业的发展现状及经验[N].首都经济报道,:2004.6.6.

11.中国会展管理网 www.chinacei.com.

12.中国展览网:http://www.chinaexhibit.net.

13.中国会展信息网: http://www.cn-expo.com

 

【作者简介】

刘学莉,南开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研究生;

 徐虹,南开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主任,教授、博士。

 


上一篇: 应用型本科会展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 会展学诞生的条件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