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路
发布时间:2009-07-06  更新时间:2009-07-06  作者: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课题组  点击次数:16170

【内容摘要】

 未来5年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仍将保持年均增长率8% - 9%的速度,如同德国60年代、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促进“汉诺威工博会”高速发展类似,目前,“工博会”正处在更名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三大机遇。因此,我们提出抓住新的机遇,明确新的战略目标,调整办会体制、机制和完善展览、评审、论坛运作方式,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工博会   可持续发展  对策思路

一、“工博会”回顾

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从1999年举办至2007年,历时九届。在各主办单位共同努力下,“工博会”在中国高新技术和工业装备展会中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工博会”的发展情况

1、主办单位阵容强大。19991213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第一届“工博会”。2007“中国工博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办单位增加到10个。

2、展览规模成倍扩大。第一届“工博会”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554个展位,参展企业400余家,专业观众8万人次,境外客商3000余人次,成交总金额25亿元人民币。第六届“工博会”展览面积达到8.05万平方米,是第一届的5.37倍;展位3359个,是第一届的6.06倍;参展企业1286家,是第一届的3.21倍;专业观众24.25万人次,是第一届的3倍;境外客商1.21万人次,是第一届的4倍;成交金额是第一届的15倍。

3、全国各省市参展企业增加。第一届“工博会”,主要是上海企业参展,外省市企业占全部展位数的 11.2 %。第六届“工博会”,有30个兄弟省市、计划单列市或省会市、地级市参展,各省市参展企业数占44.7%,展位数占37.6%

4、国际化程度提高。第一届“工博会”境外企业展位40多个,仅占展位总数的7.2%。第六届“工博会”境外参展企业281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位899个,占总展位数的26.7%。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先企业参展比重也逐年增加。

5、展品科技水平逐届上升。第三届“工博会”上的微软公司最新操作系统、第四届“工博会”上的实施国家863计划和上海新产品计划的新品展、第五届“工博会”上的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展”以及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自动化之光”巡展专列、第六届“工博会”上的“中国重大工程成就展”等,都代表了当今国内外科技和工业的先进水平。

6、运作机制不断改进。第一、二届“工博会”采取政府主办、企业承办的运作方式,第三届开始尝试对部分项目进行企业承包,第四届进一步扩大企业承包范围。第六届“工博会”实行“政府主办、协会协办、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运作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把招展招商、资源开发、布展搭建、场馆租赁、商业广告、展览与后勤配套服务、观众接待、在线“工博会”、企业论坛等与展览业务相关的项目划给企业承办,由承办单位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政府主要抓方案设计、主题确定、财政支持、评审评奖、重大活动组织、新闻宣传和筹备工作检查推进等。

(二)“工博会”的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明确。2001119,国务院批准“工博会”的发展目标,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提升“工博会”办会规格和水平,把“工博会”办成类似“汉诺威工博会”的国家级大型国际工业博览会,使之成为中国科技界、产业界与世界科技界、产业界交流的窗口,争取把“工博会”办成在亚太乃至在全世界具有相当权威的、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大型博览会,从而形成西有“汉诺威工博会”,东有“工博会”的大格局。

2、办展主题符合我国产业发展方向。“工博会”不仅突出高新技术,而且突出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五”期间,“工博会”主题定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第五届“工博会”又突出了现代装备,这既体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精神,又使“工博会”在我国四大国家级高新技术展中独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厚实的产业基础,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

3、产品、技术、产权三大交易并举。“工博会”从创办开始就强调三大交易并举,有力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促进了产权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与国际化。

4、具有全国唯一的展会评奖功能。经国务院批准,“工博会”从第三届起对参展产品评选金奖、银奖、铜奖。

5、论坛由发展、科技、行业三大板块构成。强调前瞻、务实和专业,初步形成了有别于北京、深圳等地论坛的特点。

(三)“工博会”的基本评估

第六届“工博会”向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发出评估问卷1200多份,对展示质量、布展水平、展览秩序、配套服务等10项指标广泛征询展商和客商意见,回收率75%。评估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平均得分80分。

但“工博会”要成为有影响的世界级工业大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主办方缺乏对场馆的控制权益;各个专业展的规模太小,专业细分度不够;对展商和客商的个性化配对服务不够,回头客不多;参展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参展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宣传的影响力还不大。

 

二、“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的比较分析

(一)“汉诺威工博会”的基本情况

国外展览业作为促进技术进步和贸易交流的利器,得到各国专业人士的普遍认同,已经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展览业,它具有一流的展馆和服务系统以及国际交流的传统,主要分布在汉诺威、慕尼黑、法兰克福和科隆等中心城市,特别是被誉为“世界工业晴雨表”,有58年历史的“汉诺威工博会”的发展历程对同类型的“工博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汉诺威工博会”的展览

汉诺威从1947年举办第一届工业博览会至今,一直是全球工业技术产品和自动化技术最主要的展示平台,是世界行业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在全球工业领域展会中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每届“汉诺威工博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家展商、几十万专业观众和3,000多名新闻记者。

1947415,为了减轻经济支援的负担,英国占领军当局要求汉诺威政府在81897举行一个出口博览会,“汉诺威工博会”由此创建。此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汉诺威工博会”所在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室内展馆28个展馆,面积497000平方米,还有近20000平方米的会议中心和新闻中心,场馆规模雄踞世界第一。汉诺威展览中心每年举办展览100多个,其中汉诺威德意志展览公司自办展览会40个左右。2005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博会”,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参展商共有6090家,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共设11个主题分展。

2、“汉诺威工博会”的评奖

1954年起,“汉诺威工博会”增设“IF国际工业设计奖”。2003年起,“汉诺威工博会”又增设“新产品发明奖”(HERMES海默斯奖)。

1)“新产品发明奖”(HERMES海默斯奖),每届评出大奖一个,在开幕式当天宣布获奖者,由主办单位汉诺威德意志展览公司发给奖金10万欧元。

2)汉诺威IF国际工业设计奖,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工业设计比赛。2004IF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颁发25个金奖和50个银奖。

3、“汉诺威工博会”的论坛

“汉诺威工博会”论坛始于90年代初。论坛包括公司讲座Corporate Lectures和专题论坛Special Dispalys, Forum Program and Conference)两类论坛。2005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博会”,第一类论坛有120个,第二类论坛有20个。为方便客商参与,两类论坛均在展览中心内举行

(二)“汉诺威工博会”的成功经验

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优势产业理论,一个成功的产业要有四大决定因素,这就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及竞争。四大决定因素之间不仅发生相互影响,而且所有这些因素又都受到外部变量:政府和随机事件的影响。

具体来说,一是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丰裕程度、质量、可得性以及成本);国家知识资源存量;可用于产业的资金数量和成本;基础设施。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国内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在某种程度上预示国外市场的需求;国内需求的规模及增长速度;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及本国产品与服务走向国外的方式。三是相关及支持产业,包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游产业;在竞争中可以协调和参与价值链活动并与国际竞争相关的产业,或生产互补性产品的产业。四是公司的战略、组织及竞争(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选择产业的方式);公司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公司雇员和管理者的动机;国内竞争程度以及建立和保持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能力。除了上述四个要素构成了产业竞争环境,另外两个变量,即随机事件和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机事件包括战争、外国政府的政治性决策、关键性和地区性需求的突然增长等,它可以使一些竞争者失去竞争优势,并使整个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税法、资本市场管制与解除管制等影响上述所有决定因素。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有其产业内部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是上述因素的综合成果。一是德国展览业在物质和技术具有突出优势,不仅地理位置居中,而且运输业发达现代交通手段具有较高水平;以政府大规模投资为主,建立比较完整的展览网络,形成了规模效益;二是展览顺应了市场经济对流通信息在相对集中的时空上实现的需求;德国经济创造的不断增长的消费规模促进了德国展览业的创新和改进。三是德国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非常细化的各环节的服务,保证了质量也大高效运作。四是德国展览业相对集中,一方面促进了展览企业的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型展览公司形成规模经济,方便了专业客商提高参观效率。而政府和随机事件的影响对德国最有代表性的展会——“汉诺威工博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汉诺威工博会”的成功,主要是抓住特殊的机遇,实行恰当的政府支持方式和市场化的展览、评审、论坛运作方式。“工博会”与之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1、展览规模的比较

汉诺威展览中心有28个展馆,室内展馆面积49.7万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展区内还建有近2万平方米的会议中心和新闻中心。

“工博会”展览面积是“汉诺威工博会”的39%,非专业观众较多。“汉诺威工博会”数据比较精确,“工博会”的统计数据有误差。

2、专业展设置的比较

“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相比,招展招商的投入不够,手段不多,对政府行政手段支持和其他单位协助的依赖度还比较高。

4、为展商客商提供服务的比较

 “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相比,为客商提供服务的差距比招展招商的差距还要大,参展企业回头率不高。

5、论坛的比较

展会与论坛的互动性差,论坛组织者没有实现政府到企业的转换,论坛听众的专业性低,论坛场所设在展览馆外比设在展览馆内效果差。

6、评奖的比较

“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相比,评奖目的相似,奖项设置只有产品奖,没有设计奖,参评产品没有扩大到非参展产品,评奖运作方式尚未市场化,社会影响力不大。

7、办展体制、运作机制的比较

“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相比,体制不顺,机制缺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8、政府支持的比较

“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相比,政府色彩较浓,政府行政支持和财政支持的投入较多。

9、现场交易的比较

“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相比,专业洽谈和现场交易的功能相对薄弱。

 

10、重要活动安排的比较

“工博会”与“汉诺威工博会”相比,出席重要活动的领导人数多,重要活动的程序和礼遇复杂,开幕招待会费用由政府承担。

 

三、“工博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工博会”要抓住“工博会”更名、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三大发展机遇,学习借鉴“汉诺威工博会”的成功经验,调整办展体制机制,完善展览、评审、论坛运作方式,努力实现“工博会”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坚持以创新为主题,以交易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展示、交易、评奖、论坛四大功能,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展会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办、协会协办、企业承办”的办展机制,努力把2007“中国工博会”办成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平台;办成研究世界工业发展方向,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平台; 办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平台;办成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扩大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国际品牌展。“工博会”的发展拟分三步走:第一步,培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类第一国际品牌展。第二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装备制造类大型国际品牌展。第三步,发展成为与德国汉诺威“工博会”齐名的国际品牌展,基本实现西有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东有中国上海“工博会”的格局。

(二)功能定位

20011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工博会”发展方案中,明确“工博会”具有展示、交易、评奖、论坛四大功能。学习借鉴“汉诺威工博会”和世界级国际大展的成功经验,今后“工博会”的功能定位是:

展示体现中国和世界装备制造业新水平的设备、技术,展示的目的是推动交易。评奖、论坛等功能,也要紧紧围绕交易。通过交易的强磁场,形成专业展商和专业客商集聚、装备制造设备集聚、高新技术成果集聚、市场信息集聚的强效应。

(三)运作机制

2010年前的5年内,继续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办展方向,继续坚持“政府主办、协会协办、企业承办”的办展体制,继续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办展机制。

1、组委会。提高中央主办单位的参与度,建议发改委、商务部和上海市作为10家主办单位的牵头部门,更多参与办展的实质性工作,并以综合协调中央主办单位的意见。学习借鉴“汉诺威工博会”等国际成功展会的做法,研究制订“中国工博会”加快市场化步伐的方案,大力挖掘和开发“中国工博会”的资源,形成“中国工博会”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

2、承办单位。探索组建多元投资的“工博会”项目公司。成立独立法人承办单位。

4、协会。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级专业性行业协会的合作,加强与世界级或重点国家行业协会的合作。今后每一个专业展都要与国内外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

5、提高组委会办公室的权威性,加强组织协调的力度

组委会办公室作为政府投资者的董事会常设机构,监督“中国工博会展览公司”的日常工作。组织董事会会议,对主要事项进行决策。建议市政府将组委会办公室调整为有编制的常设机构,列入市政府事业单位序列。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组委会的决议,承担“工博会”规划、综合、协调、服务等职能。办公室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对工业经济领域比较熟悉的专职工作人员,人员素质要提高,队伍要相对稳定。

(四)重点举措

1、办展重在加大招展招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2010年,在世界重点国家和地区有30家左右的招展招商代理商。“工博会”专业展的平均规模达到2.5万平方米以上,每个专业展至少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参展。境外专业客商达到2.5万—3万人次。要针对展商和客商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2、评奖重在提高权威性,扩大影响力

1)成立“中国工博会”评奖机构。按照组委会批准的评奖指导性原则,负责承办评奖、颁奖、后续宣传等工作。建议由上海市有关部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览公司和协会等共同投资,市场化运作

2)增设奖项。在保留“金、银、铜”奖、“创新奖”、产品交易奖的基础上,增设技术交易奖和参展布展奖。参照“汉诺威工博会”的做法,今后也可考虑增设“新产品发明奖”(暂定名)大奖和“优秀设计奖”(相对于“IF国际设计论坛奖”),并注册一个“工博会”评奖标志。

3)放宽评奖的申报范围。从原来必须是“工博会”参展展品,拓宽为与“工博会”无直接关联的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设计产品。

3、论坛:重在促进交流,形成互动

“工博会”论坛要聚焦“工博会”主题,体现“前瞻性、专业性、互动性”的特点。重点策划办好主题论坛、CEO论坛和首席科学家、发明家论坛。促进与展览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总结》,组委会办公室,1999——2005

2、《历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概览》,组委会办公室, 20051

3、郑建瑜:《上海展览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旅游学刊》,2000年第6期。

4、钟崭:《推进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建议》,《展览与专业市场信息》,2001年第17期。

5、姚鲁杰:《国外办展的“6R概念”》,《中国会展》,200423

6、刘松萍:《他山之石— 德国与英国展览特点比较分析》,《特区经济》,200412

7、刘宗太:《我国发展展览经济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01年第2期。

8、《经济复苏路上的良好态势》,《2005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展后报告》,(411415

9http://hannovermesse.de/pressservice

10Dieter Tasch, Face to Face with the Future,Trade Fairs in Hannover: 1947-1997Verlagsgesellschaft Gruetter,1997,pp1-156

11Michael E.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0.p.98

12Schmidt M.J.,”A General Look at Trade Fairs and Exhibitions”,Holland, Kensmarl Publications,1994,pp23-24

13Tomas Herzog,“die Halle fuer die Deutsche Messe AG Hannuover,Prestel Muechen,New York

 


上一篇: 从“长尾理论”再探中小城市发展会展经济之道
下一篇: 机械行业展会对促进生产要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