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北京市展览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09-07-07  更新时间:2009-07-07  作者:储祥银  点击次数:15319

作为文明古都、国家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会展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国最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展览活动在全国起步最早,展览业随着市场经济和首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

一、“十五”期间北京展览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为北京展览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十五” 期间,北京会展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有关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九五”期间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0%;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02年、2003年行业统计和2005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十五” 期间北京展览业增长速度也基本保持在20%左右。2005年,北京市会展收入61.09亿元,比上年增加20.3%,占全市第三产业收入的0.3%。在会展活动收入中,展览收入20.85亿元,比上年增加19.7%,策划咨询、设计装修、展品运输、展具租赁等相关服务收入6.61亿元,比上年增加22.5%。

“十五”期间,北京围绕发展首都经济的理念,立足将北京打造成重要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优化会展资源配置,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加强宏观指导和改善发展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一)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发展思路

为摸清家底,有针对性地推进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当时主管外经贸和会展业发展的副市长亲自牵头组织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外经贸委和市贸促会等相关机构对北京会展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奥运经济与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报告对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条件、基础和症结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分析,对北京会展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目标提出了一些思路,并对改进北京会展业发展环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得到北京市领导和社会有关各界的普遍重视,《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超过二等奖,研究报告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次后成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依据和实际工作指南。

(二)研制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

根据研究报告的建议,为了将会展业发展纳入北京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框架,2002年初,由北京市计委牵头,组织市外经贸委、市旅游局、市贸促会、首规委和市规划院等单位开始研制《北京市会展业2003-2008发展规划》。规划研制过程中,为保证规划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先后组织召开了以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的选址、场馆建设与设施要求等为题的多场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了会展业界人士和相关中央、北京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规划于20031月完成初稿,3月底正式定稿并组织实施。作为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明确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提出了场馆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发展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规划明确指出,北京会展业发展思路是:以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委契机,以建设大型高水平、国际型的综合现代化会展设施为切入点,充分调动中央在京单位和北京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北京会展资源,坚持行业协调和政策支持并重,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华并举,在层次结构、办展水平、配套服务、运作效率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北京会展业的加速发展。规划还指出,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场馆现代化、服务国际化、市场规范化、人才专业化,力争到2008年把北京建成亚洲主要会展城市之一。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文化会展发展已经纳入北京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在“十一五”规划中专门制定了“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

(三)编制统计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会展属于一个新兴的边缘产业,在原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根本没有列入会展内容。加强对会展业的宏观指导,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因此,按照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要求,结合国际会展惯例,研究会展行业的统计指标和体系,显得十分重要。20028月,北京市政府责成市统计局正式立项开始研究会展业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有关专家论证,年底完成了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20031月,召开了“首都会展业统计调查会议”,将统计报表下发到260家在京的会展场馆、主办单位、重点宾馆和酒店等单位填报。4月底做出了2002年北京会展业发展情况分析。会展统计体系的建立和初步统计数据的收集为判断会展业在北京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首都经济的作用,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了量化的基本依据。此后,北京市统计局又对2003年的会展发展进行了统计分析,2005年,结合经济普查,统计局进一步的细化和修订了有关会展统计指标,对2005年北京会展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北京会展统计所做尝试,在国内会展业界和北京市引起了高度关注,会展统计分析报告得到有关主要领导的重视,不少媒体登载了分析报告的主要观点和有关内容。

(四)加强法制建设,探讨会展立法

针对北京会展市场经营成分较为混杂,管理较为散乱,市场竞争有失规范的现实,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加强依法行政力度,保障会展行业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积极探讨了会展立法问题。“十五”开端第一年,北京市法制办、市外经贸委、市贸促会等机构就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中央和本市会展业有关管理机构、会展场馆、主承办单位、旅游接待单位、运输企业、设计搭建企业、新闻媒体等展开调研,了解北京会展市场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征求改进意见,探讨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规范北京会展市场行为的可行性,展开了对研究制订会展促进与管理规章的必要性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2年,市法制办召集21个相关委办局和企业代表进行《北京市促进展览与会议行业发展办法》的立项论证。《办法》被列入市法制办立法计划,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和起草班子。《办法》初稿业已完成,后因北京非典的影响,《办法》迟迟没有出台;但此间所做的立法尝试为未来北京会展法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展法制建设对于规范北京会展市场竞争和经营行为、推动会展业快速发展和良性增长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加强产权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随着会展经济的升温,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于2006113颁布,于200631日起正式施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于2003年即开始就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以合同自治方式快速解决展会知识产权纠纷的机制,并与有关展会合作,进行试点推广。所谓快速解决机制即:在展览现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发布保护知识产权告知书,登记备案参展专利项目,接受专利侵权投诉,及时协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开展产权保护现场法律知识咨询活动。这一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一些展览组织者的好评。为了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展会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使用范围,2005年,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发起,组织会员单位签发了《北京市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保护知识产权公约》。该公约对于促进北京展览组织者、参与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北京会展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六)加强协会建设,提供中介服务

北京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北京国际展览业协会,后根据形势发展又增加了有关会议方面的内容,更名为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20052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多方协调,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修订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健全了协会的组织机构。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现有会员单位近200家,选举产生理事单位44家,占会员总数的25%,其中常务理事单位20家。北京市副市长陆昊担任协会名誉理事长。协会注重吸纳会员单位的广泛代表性,成员单位中既有企业、事业单位,也有新闻媒体、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既有会议和展览的组织者,也有运输、设计装修、广告、旅游、咨询等会展服务机构;有中央在京会展机构,也有北京所属会展企事业,还有少数京外会展机构。协会成员中各种经济成分都有,有国营、民营,也有外商投资企业。协会200家会员单位中包括中央在京会展机构76家,市属机构7家,外商投资企业9家,教育机构3家,其余为民营企业。会员单位在北京会展行业中的覆盖率为10%左右。

“十五”期间,协会注意广泛团结业内企业,认真听取企业的呼声,代表行业利益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要求,争取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支持,积极推动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法制和环境建设;参与了政府会展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决策论证;认真宣传政府产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并协助贯彻执行,较好地发挥了联系企业、沟通政府、服务行业的作用。

协会经常组织业内企业与政府对话。先后曾组织企业代表与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海关等政府机构进行对话沟通,为改善北京会展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献计献策。在政府起草会展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机动车展销管理办法》,研究改善北京海关服务水平等工作过程中,协会都组织业内人士直接与政府有关部门对话,提出意见或建议。北京抗击“非典”期间,协会对北京会展行业40余家有代表性的会议展览场馆、主办单位、装修公司、运输公司进行了“北京会展业‘非典’期间损失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支持和鼓励会议展览行业尽快走出困境和以会展业带动市场全面恢复和发展的建议,为北京会展业获得减免当年4-12月营业税的优惠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协会还组织业内专家对北京展览场馆设施建设进行论证,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参与推进顺义天竺新国展中心建设项目,多次联系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就立项、规划、建设、市政、土地等问题进行协调,以加快项目的建设进程。

“十五”期间,协会还根据业内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组织了一些业务培训和研讨活动。从2001年开始,协会先后组织了“国际展览业务培训班”、“新海关法培训班”、“《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知识讲座”、“会展知识产权培训班”等,组织会员参加赴澳门参加会展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与市商务局共同组织“赴香港会展业研修班”;为北京旅游管理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外贸学校等院校开展会展学历教育和成立会展研究所提供顾问咨询服务和学生实习中介服务;举办或合作举办 “京港经济研讨洽谈会——京港会展业合作研讨会”、“首届中国会展论坛”、“2003中国国际会展论坛”、“会展产业峰会”等活动。

此外,协会还为成员企业业务发展、市场开拓、国际会展申办等提供咨询和资质认定服务。协会在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与欧洲、美加和亚洲有关国家,与国内其他城市、港澳台地区的会展组织机构和中介机构建立了联系,加强合作,交流经验,共同组织有关活动。

二、北京展览业发展的基本评价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北京举办会展活动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环境改善都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为进一步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一)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

北京拥有众多的展馆、会议场所、体育场馆、演出场所和博物馆等,其中相当一部分达到国际标准,这为北京会展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根据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全市拥有大型展览场馆10座,室内展览面积17.66万平方米(详见表1)。其中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会展场所有7个。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展览馆、军事博物馆、等已成为北京会展重要的举办场所。面积最大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拥有室内展区6万平方米、室外展区8千平方米,成为北京品牌展会最为集中的举办场所。奥运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更为北京会展场馆建设和提供带来新的契机: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运动比赛场所等超大型、现代化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必将为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而顺义天竺新国际展览中心的建设则将大大缓解北京展览场所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1:北京展览场馆基本情况(单位:平方米)

场馆名称

展览面积

合计

室内展厅

室外面积

 

242999

176599

66400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69073

60073

8000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

10000

10000

0

全国农业展览馆

49301

24301

25000

北京展览馆

35000

22000

13000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7400

4400

3000

中国军事博物馆

9100

8100

1000

民族文化宫

3960

3660

300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00

20000

0

中华世纪坛

13785

7985

5800

海淀鑫泰

26380

16080

10300

建筑展览馆(建筑文化中心)

6000

6000

0

中国科技会展中心

8200

8200

0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2005经济普查统计)

(二)形成了一批品牌展会和活动

与首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北京的国际形象相适应,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品牌会展活动和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形成了覆盖各个行业以及各类人群的全方位的会展活动格局。首先是形成了一批代表行业发展方向、体现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明确市场方向和固定客户群体的专业品牌展会(详见表2)。据统计,北京品牌展会中得到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展览会有18个。这些展览会主要集中在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印刷、石化、食品、通信设备、医药、安全生产等专业领域,为促进行业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影响上看,有些展会位居亚洲首位,有的展会已位居世界前列。另有一些在北京举办的展会,虽然没有申请国际展览联盟认证,不属于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展会,但其规模和国际影响完全可以与那些已经获得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展会媲美(参见附图1);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机床展、舞台灯光展和国际汽车展等,据有关媒体报道,北京国际汽车展已经跻身国际著名汽车展行列,成为世界五大国际汽车展之一。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融展览、会议论坛和交易洽商于一体,实行政府支持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探索了展中带会,会中有展,展论谈三位一体的办会思路和政府倡导型展会与市场结合运作尝试,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经过九年多的培育,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已经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大型国际经济科技活动,成为中国科技领域重要的国际交往平台之一,成为国内科技领域主要展会之一(详见附录1)。

220022005年北京展览会结构统计

上一篇: “十五”期间上海市展览业发展概况

下一篇: 没有了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