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题访问
打造永不落幕的山西大会展——就山西会展经济发展之路对话相关人士
发布时间:2013-08-19  更新时间:2013-08-19  作者:  点击次数:5147

新闻背景

随着大会展集聚战略及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和山西特色的会展品牌目标的提出,近年来,第六届中部博览会、山西省煤博会、农博会、文博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山西会展经济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但横向比较,山西会展业总体上在全国依然处于中下游水平,无论是规模、场次、影响力还是市场化运作水平都尚在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技术性课题外,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来自于认知层面的模糊与不一,社会各界对会展活动的必要性、举办方式及作用效果各执观点,口径相左。那么,在轰轰烈烈的形式背后,会展业到底隐含着怎样的实质内容?转型山西该怎样打造自身特色的会展经济?会展落幕之后,成果如何落地?对此,本期对话嘉宾从不同视角用数字和事实给出了观点。

1:9的放大效应,我们差了多少

记者:我国会展经济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伴随而来的也有民众对这一活动形式的质疑,甚至有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非议,对此您怎么看?

陈泽炎:大会展经济可以理解为实现“19”的经济。国际上一般认为,如果会展活动的直接价值为“1”的话,拉动城市其他收入的间接价值就可以达到“9”,放大效应非常显著。中国会展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在规模、数量等方面都不断提升,但发展不平衡,市场化运作程度低,形成品牌的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展览很少。城市会展发展产业的项目创新能力存在不足,跟风投机现象仍然存在。但不能因此将问题归结到会展业本身。

记者:我们该怎样客观认识山西会展业的发展水平?

孙跃进:我省会展业的发展在全国尚处于下游水平。2012年,全国102个城市办展7083场,总办展面积8400多万平方米。其中办展场数排前三位的是上海806场、浙江670场、广东618场,我省仅举办81场,展览面积不足70万平方米。

记者:除了场次、规模外,我们是否还存在更深层的差距?

孙跃进:一是企业参展意识不强,一般来说,各类展会的本地参展商应达到50%左右,而山西展会本地参展商仅占到30%;二是专业会展比例不高,全国会展业发达的上海,专业性会展比例达到95%;中西部会展业发展较好的西安,专业性会展比例也达到70%;太原的专业性会展比例仅为50%;三是会展策划企业不大,挂会展专业牌子的多,但开展业务的少,以至于我省相当数量的展会由外地会展公司来承办。

记者:请问陈会长,从您的角度看,山西会展业发展还有哪些瓶颈?

陈泽炎:2012年,在对全国102个城市会展业统计调查中,山西省太原、大同等6城市进入统计范围,结果显示,山西会展业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最直观的一个差距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大型会展活动通常需要10万平方米以上的场所,山西目前的会展中心只有3万多平方米,场馆设施建设是制约山西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台子怎么搭,主角怎么唱

记者:您的企业参展次数多吗?

李瑞:很多,几乎每个月都会参加一次。

记者:从参展商角度看,哪次展会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李瑞:今年的“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实战效果非常好。以前我参加过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很多城市的会展,4年前,我也曾参加过在呼和浩特举办的民交会,但效果都不理想。而“山西品牌中华行”的北京、呼和浩特这两站展会期间,我们不仅卖完了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当地销售商实现了深层对接,山西企业在北京金源新燕莎商场开辟了山西品牌专柜,我的企业和中石化北京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浑源凉粉将进入当地600家加油站易节销售网络。

记者:请问孙厅长,同样参展,效果不同,您认为原因何在?

孙跃进:山西品牌展示展销活动很多,但企业自发举办的多,政府搭台、集中亮相的促销活动并不多,获得企业和社会认可、有影响力的更少。“山西品牌中华行”正是我们为商家搭建的一个台子,意在树立企业的团队意识,鼓励他们抱团发展,形成拳头品牌,进军高端市场,事前我们做了很多功课,效果自然比单打独斗好得多。

陈泽炎:的确如此。一个产品的问世需要经历研发、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如果用U字形曲线代表该产品的价值,那么U字形左边的那条线代表研发,右边的那条线代表销售,中间底部那条线则代表生产。也就是说,产品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产生的价值要比生产环节产生的价值高得多。我国目前依然是生产型国家,企业利润相对低下,要提升自身的研发、销售水平,会展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这个台子政府应该搭。

李瑞:我的体会是,政府搭起台子,企业就要把戏唱好,唱出自己的调子来,如果企业不去努力表演,悄悄来,悄悄走,台子搭的再漂亮也没用。

记者:想对参展商朋友说些什么?

李瑞:企业在展会上卖几件推销产品是目的之一,但这只是最次要的目的,真正重要的是留下了什么,带走了什么,播下火种,把根扎住。

会展落幕之后,成果如何落地

记者:会展活动既需顶层设计,也要接地气,搞不好就会沦为形式,成为小众群体自娱自乐的秀场,我们的会展业在与企业对接、与市场对接、与百姓对接方面面临着哪些改革课题?

孙跃进:展会色彩要向去行政化方向转变。为此,一是办展主体要向企业化方向转变,走依托实体企业办展会的路子。二是运作模式向市场化方向转变,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引入竞争机制。三是工作团队向专业化方向转变,逐步形成梯次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陈泽炎: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紧密结合的,所谓市场化就是说会展产业链上的各种主体应是企业,会展活动的组织等行为主要应靠市场运作,这样就避免了为政绩跟风投机的现象。

记者:要经济还是要政绩是人们对会展活动的一个质疑点,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会展落幕之后,成果能否落地。对此,政府组织部门应该树立怎样的服务意识?

孙跃进:展会成功与否的根本在于是否有一批带动性强、促进经济转型的大项目落地。对此,首先要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健全完善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另外,应该搭建一个官方网络会展平台,利用电子商务推进会展业的发展,将传统的会展活动平移到互联网上,以此打造山西永不落幕的会展经济。由于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广、跨时空、服务便捷等诸多优点,这种形式已被一些大型展会,如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科博会等所采用。

记者:从企业角度考虑,您怎样理解永不落幕的会展经济?

李瑞: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拉动山西品牌的本土内需。“山西品牌中华行”不是每天都在走,是否还可以举办“山西品牌山西行”,让山西人认知山西的品牌,让本土品牌在山西人心中真正树起来,这篇大文章做好了,永不落幕的会展经济就形成了。

 


上一篇: 高交会是否应去行政化?
下一篇: 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立潮头——专访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总经理陈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