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薛婷婷:探讨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再教育模式
发布时间:2006-09-13  更新时间:2006-09-13  作者:薛婷婷  点击次数:5216

中国展览馆协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常务理事  薛婷婷  

—、 我国会展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现状

1 会展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结构:(专业结构不全)

1 外语、外贸人员、金融管理人员,

2 学工艺美术出身的设计、美工人员,

3 工科专业、技术管理、人事干部,    

4 商会、协会、贸促分会的工作人员,

5 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

2 会展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结构:(素质状况不高)

1 本科、硕士学历占40

2 大专学历占30

3 中专、职高学历占20

4 无学历(复转军人、外地务工人员)占10

3 会展从业人员的主要职业学习途径:(职业素养不够)

1 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的作坊式学习方式。

2 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

3 在项目中的磨练,通过国内和国外展览项目中的实践,正面、反面的经验积累,较长时间的使媳妇熬成婆。

4 企业内规章、制度、流程的熟悉。

5 消极的学习方式:旁门左道、虚张声势、侵权骗展筹不良手段。

4 会展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职业培训缺失)

1 短期培训:10

2 中、长期培训:3-4

3 单位内部岗位培训:30

4 会展企业基本未开展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5 组展单位的规模和项目数量(规模效应差)

1 机电商会展览中心:员工20人,每年40个出展项目

2 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员工60人,每年30个出展项目,56个国内展项目。

3 西麦克国际展展有限责任公司:员工40人,每年40个出展项目。

4 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员工35人,每年34个出展项目,4个国内展览项目。          

5 土畜产三利广告展览有限公司:员工20多人,10个出展项目,三个国内展项目。

   国内大多组展单位和展览公司规模在20人至50人之间,存在项目过多、工作繁杂、淡旺不分、无暇分身的境地;人员处于捉襟见肘、缺少培训、素质不高、进门就用的现状;从而造成项目分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服务缺位的总体水平。

二、目前国内会展培训机构的现状

1、“注册会展经理“培训课程(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合办)每年办两期。面向中层管理人员。

2 上海劳动局会展策划师职业代培(不确切)

3、中国会展业高级培训班(中国展览馆协会、北大合办〉面向高层管理人员,办了三期,2005年停办。       

4、部分媒体办的培训研讨活动。

5、民营会展培训机构:重庆海纳会展研究所、北京中会联合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上海自力学校、沈阳会展培训学校等。

   三、会展学历教育的培养对象和方向(5060所院校设立了会展或与会展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

  1 待就业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

  2 高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已就业的会展在职人员培养。(定制培养、订单培养)

  1 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国情(每年20%的增长率、行业人员素质不高)唤醒高校对在职教育和代培训的使命感。

  2 市场需求是会展教育与再教育的推动力。近十年来我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340多亿美元,国内贸易额12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是世界潜在的最大市场,行业总产值虽然未超过100亿元,但间接受益和拉动效益不可低估。未来“十一五”期间,将会有更大发展。

3 借鉴德图会展教育的成功经验:专业教育定制化一定向培养;与组展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专门为展览公司举办的短期培训班;实习活动主体化。

4 解决会展教育与会展行业相脱节的现象,使市场为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实现互动和双赢。(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会展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于京跟市场脉动,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把最新鲜的会展理念、办展经验传授给学生。如不跟踪市场和项目,关门搞学院派教育定与实践脱离。

5)利于师资的不断充电和提高。

四、 探索中国式的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l 会展再教育的定位基础一人力资源也呈金字塔状态分布,塔尖的高端人才是核心人才,高校的学历教育未必在有限的几年能培养出来,但业内有一些从业七八年或十年的人,积累了相当的实践经验,具备成为高端人才的基础。高校可以通过培训、强化、考核之类的资格认证方式,或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认证方式,使之具备被认可的行业身份,或授予硕士学位。

2 对于会展行业在职中级人才的再培训也应主要由高校承担起来,首先与企业合作开展人力资源的调研工作,根据各校的具体优势开辟代培讲课程,主要培训会展组织、实务操作、会展营销、设计方面的内容,为期36个月。可采取与会展企业对口签约的方式,产学研结合,做定向培养,双方取长补短。

3上一篇: 杨 斌:中国企业赴德参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