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市场需求≠会展教育
发布时间:2009-08-03  更新时间:2009-08-03  作者:  点击次数:5673

   主持人:目前会展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如何?

王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会展专业虽然是被教育界和一些社会机构看好的一个专业,但仍免不了目前的大势所趋。就目前而言,会展专业的学生就业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由会展行业需求特点决定的。前者对于就业的影响是涉及到各个专业毕业生的,持续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因此无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而后者的影响是根本的,是我们会展教育界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需要说明的是,会展专业学生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在不考虑外延的条件下,就内涵而言,会展的产业链有会展主、承办单位,会展场馆,会展设计搭建企业,会展物流企业。各种类型的会展企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的需求差别很大。由于会展教育刚刚起步,对市场需求细分的把握不够透彻,加之各院校间相互学习,导致培养的人才同质化程度较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边是各类媒体报道会展专业人才“稀缺”、“一将难求”,一边却是毕业生难找工作。

    就业是需求和供给匹配的最好表现形式,也是检验会展教育界培养专业人才是否符合产业需求的一块试金石。事实上,会展教育界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提供的“产品”为何不能适销对路,如何才能满足需求。    

    何雨华: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更是新生事物。原先没有这个专业的,所以我们员工的组成有各种专业,包括外语、管理、市场营销及部分海归人员等。

    自从有了会展这个专业以后,陆续有不少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加入了公司,从事各方面的工作。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我们公司有不少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当然后来不少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又从事其他行业去了)。

展览公司从事的业务是多样性的,比如有主办、展览服务、会议服务等,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多方位的,目前的会展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集中在专科层次开始的比较多,一线院校的一线教育机构基本上没有。我个人认为目前院校培养的学生初级层次的比较多。比如说,有的是需要做文字工作,策划展览的,我们的学生明显跟不上。包括英语的文书书写等。比如说做整个打包服务的,整体安排活动的流程服务(如世博会的一些活动),国外大型会议的组织等。

    主持人:名师出高徒,现在就各位所知,目前国内会展师资情况如何?

王晶:如果从1991年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算起,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会展教育从无到有,尤其是在近10年里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会展专业教师从原来的“半路出家”到现在已经有专门研究会展领域的研究生任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如果不考虑政府政策和社会导向等问题,目前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差距的主要矛盾在会展教育方面。而教育的基础是师资,也就是说目前会展师资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一些院校在积极探索培养优秀师资的道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会展师资还普遍存在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现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缺乏创造性,师资培训落后等问题。

    莫志明:会展专业师资大多是转型而来。现有师资根据各高校会展所从事的方向不同,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会展策划和营销类的,大多从旅游、营销、经济学等方向的师资转型而来;会展广告、展示设计的,大多从艺术设计、装潢设计等方向的师资转型而来;当然,还有一些师资是从公共关系、文秘等专业转型而来。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跟国外会展专业师资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现在多所高校加人了澳大利亚TAFE模式和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师资培训计划,上海一些高校还引入德国先进的会展教学模式,相信在几年时间国内会展师资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

主持人∶各位认为当前教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吗?      

  王晶:自2003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商务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化工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等纷纷组织出版了系列教材。从没有教材到有教材再到出版十几到几十套不同层次的教材而言,我国会展专业教材的数量增长之快可以说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然而我们经常听到任课教师和业内人士抱怨或批评很难找到优秀的教材。据我所知,现在有几家出版社在积极筹划出版会展专业的核心教材,至于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者哪一本教材能被称为核心教材,这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莫志明:当前会展专业的教材只能说基本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但还存在很多弊端,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差异,懂操作的会展精英写不出来或是无暇去写,而写书的又没完全精通会展。造成现在国内会展专业还未形成权威、实用的会展教材体系。

    主持人:何先生,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如何评价目前的会展学生专业素质?

何雨华:会展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主流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宽口进。l2年后根据兴趣再细分专业。所以,会展学生如果仅仅靠学几门会展方面的课程还是难以应付日后从事的会展工作。我个人以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对他所从事的会展行业抱有浓厚兴趣,是决定他今后职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为这个行业需要付出与投入精力比较多,如果学生喜欢朝九晚五的小白领生活,从事会展就会感到非常失望;如果他没有工作灵气,同样也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还有现在招来的学生基本都是文科背景的学生,缺乏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果让其从事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展览项目,明显感到他们缺乏知识储备。所以我认为培养会展学生比较好的方法还是在其他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会展选修课,本人感到,交叉学科比较利于培养会展人才。

现在会展的学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如果从事策划及文字工作,明显感到内涵不够,包括招展函编写、翻译等。但是如果让其做一些基础工作,比如电话核对数据等,招展、招观众,有的时候又不够耐心,认为是大材小用。现在的学生,需要自己正确地定位。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个行业是个入门比较容易的行业,并不是自己学了会展知识就有多大优势,重要的是你愿意投入多少,能付出多少。应该讲,只有肯吃苦的,才能有大的发展。

支持人∶各位认为现在的会展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应对之道?

王晶:本人认为我国会展教育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办学热情高,发展速度快,但基础不稳,对就业带来隐患;第二,招生规模大,专业教师少,没有形成专业特色;第三,行业联系少,合作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莫志明:我认为会展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中国式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同步的——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没有会展从业经验,也没有亲自策划、主持运作过展会,所教授的也大多是学院派的知识。会展是操作性极强的职业,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教学的侧重点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虽然现在的高校都把实践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中,但平常学习过程中只有12个星期,或是等到毕业实习一起将学生撵向职场,等于让学生自己到市场中自学自修,教学辅导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比较赞成澳大利亚和香港的职业教学模式。澳大利亚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阶段、分学期交叉进行;香港是直接放在企业或校办企业中进行,既汲取了理论知识,在强化实践能力的同时深化理论的认知。但我们完全按照国外的培养模式来大规模推广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可能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跟教育管理部门或各院校所制定的教学管理规定相冲突;或者是在同一时期内,会展企业容纳能力有限,这些客观因素都制约着我们的教学改革。

主持人:中国的会展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因为我们现在拥有一个全球最好的展览市场,市场对“会展学生”产品的需求为中国会展教育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从事国内会展教育的师资状况年,大多数都是年轻学者,外语水平高,而且不少都有在国外考察、留学的经历,对国外会展教育有较深的理解。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当前的会展教育大有可为。


上一篇: 国际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