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在为期3天的展览中,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45家企业在25000平方米的展场内展示了各自最新的产品和科技。 自2003年创办以来,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一直专注于中国市场,历经5年的发展,它已与欧洲、美国风电展并列为世界最大的风能专业展会。今年,在各专业展饱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面临招展不利的窘境时,亚洲风能大会的展出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分别比去年增长40%和50%,从这飞涨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当下,风电产业的“风光”与“热度”的确无人能及。 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伯淮在参观展览时表示,到2020年,中国风能装机容量将超过1亿千瓦,届时,风电将成为火电、水电以外的中国第三大电力来源,而中国也将成为全球风能开发第一大国。 面对如此炫目的数字,很难不让人欢欣鼓舞。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前不久,一篇题为《发得出送不出——我国三分之一风电装机容量白白浪费》的文章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在与亚洲风能大会同期召开的中国风电产业投融资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也对风电热表示出了一定的担忧。 张相木认为,我国风电装备发展存在4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从2004年的6家,快速发展到2008年的70多家,目前只有20家有成熟产品下线,其他大部分企业处于建设和产品使用阶段;二是重复建设、引进的现象很严重;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要开发出不同风厂的特色产品;四是风电标准和认证体系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健康、科学的制造、认证体系。 张相木说:“有人说,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还没有充分享受春天的时候,就已感受到冬天的气息。国际风电产业呈现出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风电设备制造商向着一体化、国际化、大型化发展,兼并、重组频频发生,产业提升度不断上升,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将进一步向资金雄厚、质量优良、服务到位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风电企业将面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 期待中产阶层投资风能 “在动辄上亿元的风电投资面前,目前国内还很少看到个人的投资,就是有也是微乎其微。”这是一位专门从事风电投资的项目总监告诉记者的。 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武钢却认为,目前在风电的投资环节上应尽量多元化。现在市场看起来比较单一,基本都是大的投资商,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个体加入进来。比如在欧洲,很多农场主只要他有钱后,就会几家几户集合起来买几台风机。中国也有很多中产阶层,希望政府能够关注到这些人的力量。如果这些中产阶层都能把钱拿出来投到可再生能源方面,这对于市场繁荣是很有利的。因为对一个产业来说,不同的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个体介入,实际上对技术性能和服务的要求会更严格,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将带来一定的促进。 对于风电发得出、送不出的问题,武钢说:“现在国内电网主要问题就是装了很多风电但是送不出去,这主要发生在内蒙,因为内蒙网和华北网不是一个网,结构上没有联系。但是我个人感觉通过政府协调,这个问题应该能够很快得到解决。” 中丹两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在本次展会上,由10家丹麦参展商共同组成的丹麦展团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已经是丹麦第4次以整合的形式在亚洲风能大会上设立展馆了。这种以多家企业联合布展的形式既可以整体展示丹麦目前的风能技术水平,也可以单独突出各家参展商的尖端产品。 在本次亚洲风能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许继集团与丹麦米拓(MITA)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富生告诉记者,两家企业将致力于技术领域内的合作,双方的合作有助于许继集团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实力。 丹麦外交部投资促进局中国及印度区总监告诉记者:“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石油危机,对丹麦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丹麦政府决定建立新的发展战略,那就是大力发展风能。1978年丹麦就拥有了世界首台大型风力发电机,到1991年,首个海上风厂也已在丹麦开始运作了。” 丹麦外交部投资促进局中国及印度区总监表示,丹麦是现在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少的国家。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也很快。如果丹麦的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那无疑对全球的环保事业也有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