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13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开幕后的第一天。还不到中午,太阳就开始发威,搭建在室外场地上的临时展馆内,观众和参展商纷纷脱去外衣,但仍热得不行。山东荣邦汽配公司参展人员张先生抱怨道,“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确实气派,但我们进不去,只能在临时棚子里参展,如果能进入正式场馆参展,那该多好啊。”
大型展馆建设跟不上需求
类似张先生的抱怨,在车展上已不止听到一次。
上海车展自1985年创办以来,展览规模已从首届2万平方米,增至本届17万平方米,并成为今年全球最具规模的汽车展。但尽管如此,申城大型展览场馆建设仍难以跟上上海展览业的发展和需求。以本届上海车展为例,因新国际博览中心已建场馆只有11个,室内展览面积12.65万平方米,因此只得将汽车零部件、轮胎、商用车等参展企业放在室外临时展馆内。因看重上海车展在国际国内的巨大影响力,很多国内外企业只能“委曲求全”。
上海展览业始于1984年,经过25年艰苦努力,现已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展览中心城市之一。但遗憾的是,上海大型展馆建设始终是很多展览业界人士的一块心病。统计显示,如今申城能够举办展览会的场馆共有10个,室内展馆总面积26.8万平方米,但只有新国际博览中心面积达到12.65万平方米,其他展馆如光大会展中心最多不过3.1万平方米。
而经过多年发展,上海5万平方米以上展览会越办越多,去年已达36个。这样就造成大型展览会向新国际博览中心集聚的情形,以致一馆难求,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局面,客观上拖了上海建设国际会展中心的后腿。
发展市场经济应鼓励竞争
竞争而非垄断,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同样应鼓励竞争。这种竞争,既包括展览业主体即办展企业间的竞争,也包括展览场馆间的竞争。
今日申城,中小型展馆如上海展览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光大会展中心、世贸商城等展馆之间的竞争已比较充分,但因大型展馆只有一个,竞争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据来自市会展行业协会的调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展览场馆,每个面积在20万平方米或以上。以国内为例,目前广州、香港、南京、宁波等城市单体展览场馆都超过20万平方米,其中广州拥有两个大型展馆。而在国外,一座城市拥有两个大型展馆并不是新闻。如意大利米兰拥有一座建于1920年的国际展览中心,面积37.5万平方米;另一座是2005年3月建成的新米兰国际展览中心,面积34.5万平方米。法国巴黎同样拥有两座大型展馆,即凡尔赛门展览中心和维勒班展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分别达到23万平方米和19.1万平方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的要求,上海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如此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没有两座或以上大型展馆,与“四个中心”要求显然是不相称的。
按照国际上通行算法,展览业对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为1:9,即投资展览业1元,将产生9元社会财富。由于展览企业自身盈利并不丰厚而社会效益好,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城市的政府直接投资或参与投资大型展馆,建成后再将其经营权委托给企业而不直接经营。这样做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推动了展览业的发展。在场馆建设规划上,政府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以上海为例,目前浦东已有大型展馆,因此在规划布局上应避免出现扎堆现象,以体现方便企业、服务全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