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各地的会展业发展迅速,但并不意味着会展业已经走向成熟,中国的会展业依然处于培育期,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会展业依然年轻。应该说,在改革开放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各地的会展业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
不可否认,政府的宏观掌控对于会展业的生存发展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何况中国地方的会展市场本身还不够完善,仍然缺乏造血功能,如果没有政府行为的支持,很容易“缺血”至死亡。应该说,目前中国的会展业,仍然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深圳的品牌会展“高交会”、“文博会”,仍能看到政府的影子,政府动用强大的财政拨款支持,几乎可用“举全市之力”来形容办展。
与之相关的,各地城市都在大力兴建会展展馆,以期通过展馆的建设,带动当地会展业的发展,从而达到1∶9的拉动效应。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1:9的拉动效应也并非针对所有的展会。一些国际展会的海外展商和专业观众人数,达到总人数的80%左右时,展会才具有真正意义上1:9的拉动作用。若展会所有的参展商与观众都来自于本地,就根本不具备1:9的拉动作用?
一旦有了展馆,就需要有真正的主角“展会”。为此,很多当地政府联合一些会展公司,让会展公司组织办展,而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表现上看非常合理,但事实上其中仍然缺乏一些科学的思维,即是否可行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情况下,随后的会展业发展状况,与当初的想法背道而驰。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展会多达6000多个,但是真正能成规模的并不多。一些品牌工业展会的主办方,也不愿意随便去一些二线城市办展,因为主办方首先考虑的是产业链、专业观众问题,而不是当地的场地租全能达到多少优惠。若当地区域根本就没有与展会相配套的产业链,而拉动那些主办方过来办展,毫无意义可言。相信没有一个主办方,愿意进行这种注定失败的尝试。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地区,周边城市有多个豪华展馆,试问,平均下来一个展馆一年能有多少个展会可以举办?其实,展馆的日常维护费用,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个无底洞。这一系列的问题,让一些地方政府有点“吃不消”,也就产生了突然“断奶”会展业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下,商家老板不是雷锋,如果没有好处,他们很难将担子扛上身的。同样的,当一些地区政府突然“断奶”时,会展业变成“没爹的孩子”往往举步维艰,反而不利于会展业的发展。所以当前情况下,还需要当地政府出面,不光要打造城市名片,还要为会展业做一个理性的分析。
政府资源投入越多,越易造成展会的“影响力泡沫”,这样的展会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便注定了生命力难以长久。另一方面,官方介入越深,展会承办方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让政府和领导满意”上,而不是真正做到让参展商满意,由于不利于提高展会的水平。对此,有关人士建议,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方式应有所转变,从全面介入特为以政策激励为主,政府不应该再贴钱,而要放手让这些展会在市场浪潮中搏一搏。
问题在于,从政府包办婚姻向市场自由结合转变的过程中,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这个目标并非不明确,但政府应该什么时候“功成身退”,给会展业“断奶”?市场开放后,各种联姻模式下,承担各类展会新生儿的“接生婆”角色又该有着怎样的资质要求
市场的回答在时间上是有迟滞的,同样也会附着相当的实验成本。试水市场的展会有些已经“缴械”,而有些仍在曲折而行。由此可见,真正变化影响大的因子仍在行业内部而不是外在环境,政府和市场都在寻找自己的合适位置。
笔者看来,目前阶段,二线城市发展会展业,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至少还需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工夫:
一、会展活动的功能不能单一从经济指标去衡量,而要考虑对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以及对制造产业的提升。当地政府至少需要在城市定位的基础上,着力塑造培育与本地产业特点相吻合的工业展会类型,并逐步将地方产业会展平台推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二、政府要结合本城市的实际,合理规划,以政策激励为主,对重点的项目进行扶持,不能普遍开花。尽管在市场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已从中转换角色,但政府的作用仍然需要并且应该是展会实现持续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将当地专业的工业会展推向市场的时候,政府不能决然采取“断奶”举措,而是改变了“供奶”的方式,即由主导转为指导。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算好账,理清哪些展会具有发展潜力,能否在当地培育起来,该扶持的必须要扶持,特别是在展会的成长期。
此外,目前消费类展会已经成为不少场馆在推出工业类专业展之后的有益补充。对此,当地政府也应明确,当地会展空间容量到底有多大?与周边城市谋求差异化发展的前提下,在门禁和门限许可的范围内,地域特色的消费会展市场是否是消费类展会下一步应该集中挖掘的空间?而在培育这种地域特色的展会时,政府是继续放手不管还是寻找合适角色定位发挥作用?这都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政府在运作形式上要改革,具体项目运作要交给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同时扶持本地有竞争力的会展企业。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企业送去“暖意”,增强众多办展机构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是要能够大胆引入外国会展企业和国内有品牌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共同发展。当地因人才缺乏等因素,本土的展览公司在专业化程度和规模上都显得很不够,就需要将外来展览公司融入提升当地的会展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践中。
当然,在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同时,当地企业也要积极行动,主动出击,争取政府的支持,同时锐意进取,在与外来主办企业同场竞技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机制,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