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会展资讯
政府应“放手”让会展市场化
发布时间:2007-11-13  更新时间:2007-11-13  作者:本站作者  点击次数:3837

  第九届高交会10月17日在深圳闭幕,惯常强调政府做了多少事情的深圳市此次却一反常态,称政府正在学会“放手”。这使得“中国科技第一展会”的市场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届高交会报名工作都是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办理的,而今年却统归高交会交易中心。在此前的深圳行政体制改革中,高交会交易中心已经不再是政府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化运作。(10月29日《经济参考报》)
  尽管此次深圳高交会在市场化运作上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与汉诺威等国际性展会相比,高交会仍然带有比较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这主要体现在高交会仍然需要各部委采取发文、打招呼等方式,组织各省市企业参展。在高交会举办之初,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展会的规模和层次,但如果长期这样办下去而不加改革,就完全与高交会的市场化取向背道而驰。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我国的会展项目达到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 2006年更是达到了3800个,每年均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每年举办的会展数量已居亚洲首位,仅少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一个展览大国。此外,部分二级甚至是三级城市,每年举办的会展活动超过130个,这一数字与一级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大有比肩的气势。
  其实,我国会展市场这些年大量存在着重复办展和无序竞争办展的现象。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政府主导型展会越办越多。由于采取政府主导的办展模式,许多展会已出现了“摊大饼”现象,主办单位越来越多,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例如首届深圳高交会的主办单位只有5家,在办会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部委增加进来,目前高交会的主办单位已经达到11家。这固然增加了高交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由于主办单位太多,仅仅发一次文,获得各个部委的认可,就要消耗很多时间,展会的效率无形中受到很大影响。
  由政府主导的展会因为大量使用政府的“公权力”,不按市场化的运行规则办事,使得由企业等市场主体举办的同类型展会因面临不平等竞争而同样难以支撑。为了发展会展业,许多地方政府除了大建会展中心外,还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用于扶持本地举办的会展,由政府机构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大型会展节庆活动。由于“政府主导型”的会展活动大多数是没有市场可行性可言的,一旦政府支持力度减弱,其生存就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办会展这样的事,就是“错位”,既不该办也办不好,应该“放手”让会展企业去承办,已经办起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也应该朝市场化转型。但是,对于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转型,目前大部分的地方政府还都比较茫然。一般说来,一个会展既然创办,就希望能有持续的发展,能长期办下去。但是,近些年尽管政府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大部分的政府主导型展会仍面临办不去的窘境,根本的原因在于竞争力持续下降,竞争不过越来越多由专业公司主导的市场化、专业化强的展会。
  这说明,会展的市场问题,还应让靠市场运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功。例如去年在哈尔滨举办的第53届医博会,主办方的“轻松”让哈尔滨的协助单位惊讶。作为仅次于德国MEDICA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展会,主办方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国药展览公司到哈参与办展仅有五六个人,但从布展到举办,这得益于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国药展览公司是一家专业性的行业展览公司,在医博会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展览公司已将展会举办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分解,形成周密细致的展会产业链。
  确实,会展行业要想真正旺起来、吸引企业心甘情愿地掏钱参展,还是应该淡化展会的政府色彩,强化其市场色彩,让会展走向市场化。政府可以支持行业组织办展览,但最好是“放手”而不插手。赢不赢利,就看主办方的“游泳”本领,看会展本身的“市场”价值,看它对企业是否有吸引力。换句话说,无论是举办专业展会,还是综合展会,政府只能发挥“游戏规则”制定者和“裁判员”作用,会展公司才是真正的“运动员”。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仅会牵扯政府精力,导致该做的事情做不好,更为严重的是会破坏展览市场的竞争秩序和展览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 展会要成功,观众信息管理不可少
下一篇: 会展ESG——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会展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