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浙商总会会展业委员会正式授牌成立,这一举措或将开启浙江区域内乃至全国会展业协同发展、联合共生的全新篇章。通过各种联盟形式抱团发展已成为普遍现象,对此业内不乏质疑之声,各种名目的联盟各立山头、虚张声势,对行业发展有利吗?作为首任浙商总会会展业委员会主任,笔者深感压力,如何与委员会的各位同仁群策群力,让其不要流于形式,是笔者最近一直思考的几点问题。
独唱与合唱。客观地讲,联盟形式本身并没有错,“单打独斗,自立为王”的打法早已暴露出其上升短板,“借势取势,抱团发展”的战略则更受推崇并逐渐展现其可持续性的发展优势, 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在浙商总会会展业委员会成立筹备工作会议上,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指出了会展业委员会成立的经济背景,即当前经济的三个鲜明特征: 第一,再也不是区域经济, 而是广域经济、 跨界经济。第二,没有纯粹的产业,只有复合的产品。第三,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联合共生。对此,笔者非常认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决定了联盟成立的必要性。这一点在会展行业尤其显得必要,会展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边界相对模糊的行业,或者说它与互联网的平台属性尤为相似,更需要整合资源,发展多边优势。关键是如何落地有声地协同发展。
广度与深度。会展行业内的各种联盟组织,往往追求大而全,聚集了代表政府的会展办公室、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来自高校的研究力量等等。阵容虽庞大,但缺少精准定位。细数会展行业里做得比较好的联盟组织,大多深耕于某一领域。比如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集聚了全国展览公司和展会组织者、出国展览执行公司等组展机构,成立不到5年时间,在组织建设、对外交流、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做得风生水起。再比如上周刚刚成立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社团会展专业委员会,是国内第一个专注于社团会展领域发展和对外合作的专门机构。社团不仅占据了展览主办的绝对主流,更构成了会议市场的半壁江山,以此为联盟的切入点,后续发展的确值得期待,相信将有助于更好地整合社团力量,促进社团市场的专业化发展。
圈内与圈外。会展行业的联盟当然应该首先集聚会展行业的优质力量,但会展本质就是一个工具性产业,它需要与产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会展是载体,服务产业方为根本。这一点正是浙商总会会展业委员会的优势所在。浙商总会目前已成立十余个专业委员会。未来,会展委员会将借将助浙商总会的资源优势,发挥与总会会员的联动作用,充分挖掘符合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会展项目,助力浙江形成梯次结构合理、品牌影响广泛的产业会展项目群。激发浙江产业优势对于产业会展的强大号召力和内在需求。
会展联盟成立容易发展难,其内核在于整合资源协同作战。需要政、行、企、研各司其职,更需要人、财、物、技术全要素资源整合;需要影响会展圈内事,更需要关注会展圈外事;需要服务会展行业,更需要对接其他产业;需要形成凝聚力,更需要形成战斗力。万里长征第一步,希望浙商总会会展业委员会能够创造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