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会展研究
会展国际化莫成“皇帝的新衣”
发布时间:2018-06-19  更新时间:2018-06-19  作者: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海莹  点击次数:5145

近日,“人文清华讲坛”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红点奖是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钱》的文章,颇为惹眼。面对“红点奖是骗中国人钱,中国设计不该被外国人垄断”的质疑,德国红点设计奖官方回应:“都是自愿的”。是非曲直不予多言,但双方回应中有几句话令笔者感同身受。

柳冠中在文章中指出:“面对红点奖之类的奖项,中国设计界应当保持平常心……中国政府政策上不应该向它们倾斜,招展、招商以及经营是自由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权干涉,但不应给予过量的优惠”。

来自德国红点设计奖的官方回应是:“我们认识到独立的中国设计类奖项未来将在一个国际化、自由的市场发展。红点不会站在这个发展趋势的对立面。”

双方争论焦点的实质在于国际化,其中反映出的矛盾问题与当下会展业的国际化热潮高度相似。一方面,国内上至一线城市下到四五线城市,都将国际化定为会展业发展的标配。另一方面,世界会展业版图正逐步转移到亚洲国家等新兴市场,中国理所应当地成为世界会展巨头瞄准的最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在强吸引与强市场的双重动力之下,当下会展业的国际化真面目似乎有些“云深不知处”。如何“拨云见日”,笔者以为得从遵循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标准着手。

国际化是有意识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分为内向型国际化和外向型国际化,可以简单理解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尚处于内向型国际化的中国会展业中,柳冠中文章中所提到的外资超国民待遇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国际会展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排行榜,备受国内地方政府青睐。再如,笔者经历过几次会展场馆管理权的竞标,几千万投标额的外资企业轻松中标,百万以下国内企业投标道路却颇为曲折,至于成功中标的外资企业是否“物有所值”,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只有当事人自知了。

冷暖与否,除中外企业的融合度外,更多在于城市运行的国际通行规则。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由于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城市体量、地域文化、民俗习惯等各不相同,且不说外资进入的适应性,即便是国内企业在开拓其他城市市场时也都充满挑战。

去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放宽多领域外资市场准入,新一轮开放更重国民待遇。因此,在引进外资会展企业之前,首先思考的应当是会展城市、行业、企业是否有能力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地区和文化等相关的元素,即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和竞争机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令外资和国内企业均能够按照同等待遇来发展。如果做不到,恐怕外资进入只是表面功夫,解决不了会展业内向型国际化发展的真正需求。

引进来靠的是遵循国际规则。未来,中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从内向型到外向型,则要有建立国际标准的信心。新兴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将使国际会展业格局发生变化。中国的世界地位及庞大的市场容量决定了未来在国际市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通行市场规则基础上,中国会展业更当考虑如果制定并引导形成新的国际标准、国际化趋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发展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行进中要避免“皇帝的新衣”。

(注:红点奖源自德国,是世界知名设计创意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大奖赛之一。2015年,德国红点奖机构专门针对中国设立了“中国好设计奖”。由于红点奖是商业机构在操作,从报名到参加评审,再到复审和展览,这些环节都须支付费用。)


上一篇: 世界环境日,会展大咖解读“绿色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准”
下一篇: 会展新说 | 马歇尔产业氛围与行业展会如何引导产业创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