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专题访问
雄安时代了,京津冀会展中心怎么办?——专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
发布时间:2017-04-17  更新时间:2017-04-17  作者:  点击次数:7188

《全国新区棋落雄安,京津冀会展中心已布局》 的文章前天发布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深入的解读国家这一决定对京津冀乃至华北、全国会展业产生的影响,会展中国今天采访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教授,探讨“雄安时代了,京津冀会展中心怎么办?”

    会展中国:您认为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原定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的选址和规模是否会有变化?

    刘大可:2016年10月14日,在中国贸易报社的采访中,我已明确提出京津冀地区需要重新规划建设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议,并在区位、功能、面积等方面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说明。

今天,雄安新区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倡导建设40万平米会展中心的信心,而且在选址、功能定位方面也不会因雄安新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如果说北京、天津、雄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形成“黄金三角”的话,那么,首都新机场10公里商圈内建设的会展中心(如下图所示)正是这个“黄金三角”的心脏。

另:刘大可教授建议将正在规划中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也就是京津冀会展中心项目)称为“中国北方国际会展中心”。(见下图标注)

名称:中国北方国际会展中心

地址:首都新机场10公里商圈

面积:室内展览面积不低于40万平方米

功能:以举办商贸展览为主体,集展览、会议、活动、办公、餐饮、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综合体。

协同:空港经济与会展经济协同发展

会展中国:雄安新区建设消息的发布,是否应该更快推进这个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速度?

    刘大可:是的。随着建设雄安新区这一国家大计的发布,京津冀一体化的远景可期,但短期内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会使大型展会的主办者甚至参展商产生一定的观望态度和调整。再加上此前原定的关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规划没有正式启动,三五年内深圳等大型会展中心又将建成。如果此时不能尽快地在京津冀地区建成一个大型会展中心,那么北京、天津的许多大型展会将会进一步向上海、深圳等城市流失。

    原因有两个:一是京津冀地区大型展馆的缺失。二是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展会组织者以及参展商可能会产生疑惑——哪里才是京津冀地区最适合办展会的地方呢?是北京还是雄安?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会造成主办方将部分大型展会向其他地区迁移。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和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2017年将成为北方会展中心建设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果错过这一机会,那么从京津冀地区流出的大型重要展会将很难收回来。

    会展中国:一旦您图中标注的中国北方会展中心在北京、天津、雄安腹地落成,将会对北京现有的会展场馆产生哪些影响?

    刘大可:如果中国北方会展中心真的如期建成,将会对北京现有场馆,乃至京津冀地区的会展场馆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对北京来说,三元桥的老国展应该会维持现状,继续举办一些5万平以下的消费类展会。不难看出,以后北京会展格局的中心将处在北京和雄安之间,即大量资金流和信息流将聚集在北京南部。而顺义地区的新国展地处边缘、远离机场,同时不具备完善的设施条件和规模优势,因此将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

    对天津来说,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必须加强招商招展力度,加快自办展和承接区域展的步伐。

对河北来说,必须加快建设正在规划中的正定会展中心。2017年和2018年将是京津冀地区现有场馆和正在建设中的场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石家庄的正定会展中心不能在2018年之前建设完成,那么河北省会的会展业将更加被动。

延伸阅读

刘大可:京津冀应建大型展览场馆

发布时间:2016-10-14

编辑:中国贸易报社 中国贸易报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展览业有所作为。但就目前来看,展览业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既没培育出与区域协同发展相适应的特色知名展会,同时传统著名品牌展会不断外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作为长期致力于中国展览业研究的知名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院长刘大可教授在近期进行的“京津冀会展业战略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中明确提出,京津冀地区应建设大型展览场馆。

京津冀地区现有多个场馆,其中不少场馆出租率明显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新建大型展览场馆?已建成的场馆如何转型?新建场馆如何选址?日前,《中国贸易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刘大可。

少而不旺原因何在

    “过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展览业并驾齐驱,而今无法再‘称兄道弟’。”刘大可指出,京津冀地区展览业地位“日渐衰落”,近年来还频繁出现“北展南移”现象,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会共有124个,其中长三角40个、珠三角33个,而京津冀只有12个。在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363个展会中,长三角有118个,珠三角有84个,而京津冀只有40个。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CIAPE)等重量级展会相继从北京移师上海,使得本已落伍的京津冀展览业处境非常尴尬。

    “京津冀地区展览业陷入困境虽有诸多原因,但是场馆容量不足成为制约该地区展览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大可表示。

    过去10余年间,京津冀地区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场馆数量有了改变。据统计,北京现有9个专业场馆,室内总面积为44.79万平方米;天津拥有3个,室内总面积为12.9万平方米;河北共有13个,室内总面积为27.55万平方米。

    在刘大可看来,这些场馆均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设计建设的,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发展定位雷同等问题,虽然曾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并不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难以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京津冀地区目前只有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和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的规模达到10万平方米,其余均为中小型场馆。而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已投入使用的室内展览面积为40万平方米,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室内展览面积为33.80万平方米,今年9月28日开工建设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面积将高达50万平方米,京津冀地区场馆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协同发展合理布局

    刘大可认为,随着国家战略重点的重新布局,京津冀现有场馆已经很难与地区经济体量和辐射能力相匹配,也很难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制约京津冀展览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短板。因此,他建议,为避免资源浪费,可将已有部分场馆通过用途转移等方式改造成物流中心、超级市场、居民文体活动中心等。

    刘大可分析认为,科学规划布局京津冀地区大型展览场馆的关键需考虑两大因素:一是从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出发合理选址;二是尽力选择区域对外交通枢纽地段,确保展览期间的人流和物流畅通。

    刘大可表示,在北京新机场附近区域建设40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展览场馆,并配套启动京津冀会展产业园建设,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方面,该机场地处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交界处,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能力强;另一方面,空港经济与会展经济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合力,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此外,便利的航空交通能够成为推动展览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京津冀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成为辐射中国大北方经济的重镇,而京津冀地区的大型展览场馆能为大北方经济的崛起注入正能量。预见未来,坚信中国大北方经济能够在国家新的战略布局下崛起,就应该为其预留40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展览场馆。”刘大可表示。

京津冀展览业衰落的原因探析与解决之道

刘大可

一、风光不再——京津冀展览业失去的十年

    过去曾经在中国展览业中并驾齐驱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经过最近10余年的发展与变迁,而今再也无法“称兄道弟”,在展览行业影响力方面的差距已经明显拉开。

    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30个总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展览会,其中长三角12个,珠三角11个,而京津冀只有2个;共有124个总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会,其中长三角40个,珠三角33个,而京津冀只有12个;2015年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363个展览会中,长三角有118个,占32.5%,珠三角有84个,占23.1%,京津冀只有40个,仅占1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长三角地区以绝对优势稳坐中国展览业的头把交椅,珠三角地区紧随其后,依旧处于强势地位,与此相反,津冀地区已经风光不再,在三大经济圈展览业中的相对地位已经远远落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近年来北京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中国国际汽车商品交易会(CIAPE)等重量级展览会相继从北京移师上海,使得本已落伍的京津冀展览业更为雪上加霜。

    展览业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逐步衰落和近年来出现的“北展南移”现象,不仅流失了展览会举办期间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而且对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形象和长期的产业发展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二、原因分析——京津冀展览业的问题出在哪儿

    展览会的选址从本质上体现了主办方对举办地的综合评价。越来越多的展览会之所以选择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举办,甚至部分知名展览会从京津冀地区移师长三角举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办方对京津冀地区总体办展环境的不满。那么,京津冀地区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什么力量导致这些展览会的离开呢?从举办展览会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出发,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的相对萎缩,是导致展览业衰退和“北展南移”的深层市场原因。据统计,2015年长三角、广东省和京津冀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1.3万亿、7.3万亿(其中珠三角5.8万亿)和6.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长三角和广东省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8.2%和8.0%,而京津冀地区除天津保持了9.3%的增速外,北京与河北的增长率均降到7%以下,分别为6.9%和6.2%。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与长三角以及广东省(含珠三角地区)相比,不仅经济总量逐步拉开了差距,而且在增长速度方面也呈现出进一步放缓的态势。特别是在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中,河北更成为压缩产能的重灾区。展览业是服务于投资和贸易的平台产业,展览业与区域经济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的放缓进一步打击了展览会举办者的信心,从而导致很多展览会更加倾向在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举办。

    第二,场馆供给不足严重压缩了展览会的成长空间。过去的十余年间,在强劲的需求拉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展览业异军突起,不仅展览会的数量迅速增多,展览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同样在不断提升,许多展览会已经逐步跻身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前列。如前文所示,目前全国已有120余个展览会的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已有30余个展览会的展览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遗憾的是,京津冀地区除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和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刚好达到10万平米的室内展览面积外,其余展馆均为中小展馆,根本无法满足规模迅速增长的展览业发展需要。展馆容量是制约展览会发展的基础要素,由于京津冀地区10万平方米以上展览场馆的严重短缺,从而导致很多大型展览会大多只能选择在广州和上海等地举办。另外,伴随着京津冀地区展览会规模的扩大,如果没有新的场馆建成,将来可能有更多的展会选择外移。

    第三,北京特殊的城市特征与展览业的发展存在冲突。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京在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均具有举办大型展览会的独特优势,但是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在疏解城市压力、保障首都功能和促进展览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冲突。一方面,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建国60周年庆典、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等多个大型活动,当这些活动与贸易展览发生时间冲突的时候,为了更大的国家利益,许多展览活动不得不延期举办甚至取消,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展览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为了疏解城市拥挤、确保城市安全,在北京举办展览会不仅需要履行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且在防火、防爆、防突发事件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北京举办展览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而天津、河北的承接能力没有相应跟上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整体下滑和大型展览会的南移自然会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三、展览业衰落的影响——更可怕的事情在后面

    展览业作为一种具有产业引领价值的高端服务业,不仅能够给主办城市带来大量“看得见”的直接经济收益,带动包括创意策划、广告传媒、装饰搭建、住宿餐饮、交通物流、观光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给主办地区带来全球最新的商业理念、最新的生产技术、最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最全的贸易网络。一个地区展览会的外迁,流失的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直接收入,更为可怕的是,可能流失了很多看不见的未来发展机遇。

    实际上,展览业作为服务于投资和贸易的平台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起到了明显的“加速器”功能。在区域经济上行的时候,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为展览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展览会前来举办,而展览会又给区域经济注入了更多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进一步加速了经济的增长。相反,区域经济下行的时候,有可能打击展览会举办者的信心,迫使更多的展览会离开本区域而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展览会的流失又会进一步缩减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注入机会,从而使区域经济雪上加霜。

    由此看来,展览业的兴衰成败不仅仅是展览行业内部的事情,更关系到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为此,需要从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视角高度重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衰落态势和近年来出现的“北展南移”现象,决不可掉以轻心。

 四、未来选择——大力培育展览业任重道远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衰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展南移”也不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这种状况必须引起京津冀地区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整体衰落和“北展南移”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展览会组织者对该区域增长信心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展览场馆、公共服务等供给方面的不足。对京津冀地区来说,展览会的流失不仅仅是展览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的流失,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我认为政府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提高对展览业的价值认知。在很多人传统的认知中,展览业的主要价值是能够给主办城市带来直接商业机会,增加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但是对隐藏在展览会中的技术、信息以及商业网络等方面的价值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很多人对展览会的流失掉以轻心。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评价展览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展览业在其中的潜在影响,力争将展览业培育成真正能够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

    第二,从协同发展的视角对京津冀展览业做出合理规划。虽然北京淡化了“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但京津冀地区在国家战略中不仅需要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的功能,而且需要担当辐射中国大北方的历史重任。展览业作为促进投资和贸易的重要平台,在京津冀地区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不断加强。为此,需要从京津冀地区的战略功能出发,合理规划展览业的区域布局、层级布局和行业布局,通过培育引领区域发展的品牌展览会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展览业的影响力,力争做到从当前“北展南移”转变到到京津冀地区的“内部转移”,甚至在未来能够实现“南展北移”。

    第三,启动大型展览中心项目论证和建设,克服京津冀地区展览业发展的“硬瓶颈”。无论从京津冀的区域功能定位和辐射能力看,还是从展览会自身的发展态势看,京津冀地区缺乏高规格、大规模的展览中心已经成为制约展览业健康发展“短板”。京津冀现有的展览场馆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兴建的,虽然在满足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些场馆不仅设计规模和功能配套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展览业的要求,而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为此,建议重新规划论证京津冀地区展览中心的项目建设,并将其定位于能够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现代展览场馆趋势的标志性项目。

    第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政府扶持方式,实现政府扶持的目标协同。从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北京、天津、河北都比较重视展览业的发展,分别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从土地规划、场馆建设、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展览业的发展。但是,从这些政策的实施结果看,一方面导致了展览中心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引发了展览市场的内部竞争。不仅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而且还引发了内部市场的非正常竞争,结果导致了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展览业“规模小、主题散、效果差”的局面。因而,通过政府间的协同运作,站在提升京津冀展览业总体实力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支持方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政府间合作来形成合力,已经成为提升京津冀地区展览业总体实力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 何继红:以创意活动激发会展人的活力和创新力
下一篇: 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立潮头——专访山东舜和国际酒店总经理陈强
Baidu
map